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波兹曼关于媒介、文化和童年的逻辑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引言中对童年的概念开宗明义: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它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在这个起点之上,他先向前追溯了童年概念的线索--希腊在不确定童年本质的状态下对教育的热衷和对"学校"的发明;罗马将童年与羞耻心相联系,发展出了童年意识.  相似文献   

2.
我是怀着强烈期待的心情翻开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的,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读过这位作者的另一著作《娱乐至死》并深感共鸣;二是该书的主题正是我长期关注和忧虑的问题。读后的感觉是未失所望,但又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3.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  相似文献   

4.
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使当代社会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场所变动导致亲子相处时间缩短,关系疏离,电子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媒介文化研究者波兹曼曾提出,"童年"的产生归功于印刷媒介的出现,而"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如今,以卫星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构成的全新媒介环境正对儿童社会化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从分析印刷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电子和网络媒介对儿童世界的侵蚀,在此基础上,讨论家庭、学校和媒介工作者应该如何为保护儿童的童年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架空前的粉碎机,传统的偶像被一一送入它不择食的腹中轧破绞碎:上帝“死”了,自我“死”了,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也相继阵亡。与此同时,“童年”这个曾被小心呵护和捍卫着的浪漫国度也遭遇了劫数。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以  相似文献   

7.
姚倩 《新闻爱好者》2012,(10):58-59
虽然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媒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却没有质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儿童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虽然论述过在电视媒介横行的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但却错误地估计了电脑带给"童年"的影响。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日,这种"童年的消逝"体现在少年儿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网络对当今少年儿童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呈现少年儿童形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相似文献   

9.
马思琪 《新闻世界》2013,(8):308-309
在阅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及其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系统介绍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论,并在介绍时结合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儿童的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意义重大。西方有将儿童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传统,我们的典籍中也曾闪耀过关于“婴儿”、“赤子之心”的珍贵的思想火花;而到了今天,相对于西方,我国的儿童研究则要沉寂得多。下面讨论的两本著作,无论是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还是帕金翰的《童年之死》,都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电子传媒时代我们将要和已经丧失的不仅是孩子欢乐的童年,还会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耳边不禁又响起了鲁迅的话:“救救孩子!”这恐怕要从“大人”的自省开始。王倩  相似文献   

11.
晓蓓 《编辑学刊》2008,(3):45-49
面对当下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世界,以传统纸张印刷形式出现的童书正遭受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人们甚至怀疑,人类的童年是否还能保存?美国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教授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阐述的媒体生态变化对人的思维结构、生活形态,人类的理性和天性的动摇和制约,无疑是具有醒世意义的.然而,这本书出版后,却有一个戏剧性的小插曲: 不断有孩子反对波兹曼的看法,他们写信告诉他"童年没有消逝".谁知道呢,也许,孩子正以他们存在的本身捍卫和保存着童年.杨红樱作品的连续走俏,不正是一个例证吗?  相似文献   

12.
童年的消逝     
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美国传播学家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社会的窗口,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了现代儿童貌似幸福实际不幸的真象。在波斯曼看来,幸福童年的消逝首先要怪罪于电视。但是这篇译文不仅对研究电视文化有价值,而且对研究现代社会,现代教育都应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一、尼尔·波茨曼的呐喊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普及和50年代的电视普及给关注儿童命运的人带来极大的忧虑,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儿童,会导致儿童过早成人化从而失去其宝贵的童年.  相似文献   

14.
传媒娱乐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新闻界》2006,(2):55-56
以《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失》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世界著名传媒文化研究专家、美国教授尼尔·波兹曼2003年10月辞世的时候,他的死讯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当时的大众传媒正热衷于施瓦辛格竞选州长的戏剧性进展。不过,这对波兹曼来说可能并不是遗憾却反倒是安慰,因为这恰恰验证了他的理论。他曾预言,传媒对于政治竞选的报道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好莱坞式的娱乐模式。谁不愿意娱乐呢?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但是,波兹曼为什么会担心娱乐至死呢?在笔者看来,他是对传媒娱乐主义的担忧。一、娱乐:超意识形态心…  相似文献   

15.
王凤栖 《新闻世界》2012,(1):136-137
被认为是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精神领袖的尼尔·波兹曼,现存世的著作有25种,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以及1993年出版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他媒介批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6.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许兴 《声屏世界》2008,(1):59-59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消逝的童年》中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而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相似文献   

19.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尼尔·波兹曼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出发,联系《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走红所引发的"萌文化"的浪潮,将"萌文化"看成是一次童年的回归,并从真人秀节目中提炼出"萌文化"的传播趋势及在媒介传播中的表现与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