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在教材中,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所用仪器为通、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及导线若干,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演示通电和断电的自感现象时,分成2个电路,不仅演示时不够方便,而且会使学生误以为每种线圈只能在一种条件下产生自感电动势,造成不必要的歧义,同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也无法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二册“自感”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其中甲和乙分别用来演示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甲图中的电路断电时和乙图中电路通电时有无自感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对实验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线路进行了改进,可在同一电路中分别演示通、断电时的自感现象,而且能演示断电时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强了教学演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互感与自感》一节教学中,做断电自感演示实验时,笔者碰到这样一个状况:由于课前准备不足,少带了一个电键,于是就用学生电源开关来控制电路,但无论怎样,再也观察不到小灯泡闪亮后再慢慢熄灭的实验现象。后来回到实验室与同事反复实验、讨论、研究,发现了问题所在,主要是用学生电源开关控制断电时,改变了原来实验的电路结构,从而使小灯泡不再产生闪亮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陈峰 《物理教师》2009,30(7):42-43
“断电自感”是高中物理常见的演示实验,其电路如图1所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当电键S突然断开时,小灯泡A并不是立即熄灭,而是更亮的一闪后才熄灭.这个实验现象能够有力地证明自感电流的存在,但如果选用器材不恰当,也可能观察不到小灯泡的闪亮现象.本文将对小灯泡的闪亮条件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5.
图一是自感现象的一个演示电路: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并联在一个直流电源上。关闭电键K,待小灯泡正常发光后,突然断开电键K,小灯泡并不立即熄灭,反而更亮的一闪,然后才迅速熄灭掉。这确实是一个生动的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但有的同志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却不易观察到“更亮的一闪”。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实验演示成功而又给予正确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第二册,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通电自感原理如图1: 通电自感实验应该看到的物理现象是A2立即发光,但A1却是逐渐亮起来的.如图2是断电自感现象的原理图,断电自感实验中应该看到的物理现象是当开关断开的瞬间,A是逐渐熄灭.上述的两个实验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但实际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做起来很难成功.究其原因是电路中通、断电自感现象是一个暂态过程,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被电灯泡的亮度反映出来.而对于断电自感现象,常常有教师让学生通过断电自感电流流过人体的方法来完成,这种方法既不直观,也不尊重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利用可拆变压器代替自感线圈,较好地完成了上述二个实验.  相似文献   

7.
本刊2011年第9期刊登了《为何在"通电自感"实验中观察不到"断电自感"现象》一文.指出在使用"J2446自感现象演示器"左侧的器材做通电自感实验时,延时效果比较明显,但用它做断电自感实验时,却观察不到灯泡闪亮的现象,使得断电自感现象只能独立地使用示教板右侧的器材来演示.  相似文献   

8.
赵继红 《甘肃教育》2009,(24):59-59
一、高中《物理》第二册教材中“断电自感”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 连接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闭合电键S,待灯泡D正常发光后,断开电键S,在断开的瞬间,将观察到灯泡D猛一亮,随即熄灭,几乎看不到“过一会儿熄灭”的现象,延时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9.
该教具通过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导电通,反向截止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不但可观察断电瞬间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流,而且,可观察自感电流的方向,从而较好地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一、电路原理图(图1)二、制作材料直流电压或干电池(2~4V)、单刀开关、普通发光二极管、40W日光灯镇流器。图1LD2D1三、用途1.演示晶体二极管单向导电性;2.演示断电自感现象;3.演示断电自感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四、使用方法1.演示晶体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接通电源,发光二极管D1正向导通发光,D2反向截止不发光。调换电压的正负极,重做一次,结果与上次相反。2.演示断电自感现…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断电自感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但目前各中学还没有配备这一实验设备.教师要演示,只能将可拆变压器的线圈作电感,再和小灯泡并联临时组合成实验电路,如图1,该实验要求在电键S断开时,灯泡R发出明显的闪亮.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物理)下册“互感和自感”一节中,通电时自感和断电时的自感现象是用课本第104页上介绍的两个演示电路图13—22和图13-23来完成的。这往往使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认为在通电时的自感实验电路中断电时不会产生自感现象。实际上在通电的自感实验电路  相似文献   

12.
叶彬 《考试周刊》2013,(89):135-135
一、概要 传统的通断电自感演示实验能够形象地展示出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及发光时间的滞后现象。但是.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及电流在通断电瞬间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却无从知晓。数字传感器通断电自感实验能把各支路的电流大小及通断电瞬间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以数据、波形的形式记录下来。但是,它是借助电脑演示小小的集成电路板的自感现象,中国缺乏一个形象、直观的电路和现象供学生观察,也不利于老师讲解说明。学生很难信服电脑上不明就里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演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的实验时,必修教材中用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电路。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断电自感实验的讨论山东汶上一中张协成,刘其宏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现行高中教材介绍了两种自感现象: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图1为通电自感的实验电路:先合上电键H,调节变阻器R,使同样规格的两个灯泡A;和A。的明亮程度相同;再调节变阻器R;使两个灯泡都...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通常用图1、图2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时发生的自感现象。这种演示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用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图1电路对断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图2电路对通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因而,这种演示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个电路只能出现一种自感现象的错觉,不能准确地表现客观事实。此外,显示器件灯泡的亮度不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因而不能正确反映电流的大小和变化,当然也不能指示电流方向,学生所观察到的不是完整的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自感现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解释:一是把通电及断电时间当作电流变化的时间Δt;二是以为由自感电动势产生的自感电流,在量值上会比原电流高。本文想通过对自感电动势及自感电流的计算,澄清上述两个问题。 (一)通电时的自感现象: 研究如图1所示电路,为讨论简单起见,设电源为稳压源,且不计内阻。当接通电键K,在L两端就产生一个阻碍电流增大的自感电动势ε_L=-L·di/dt 由回路定理得u=iR L·di/dt。这是一个一阶线性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用分离变量法解得: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通常用图1、图2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时发生的自感现象.这种演示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用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图1电路对断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图2电路对通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的介绍与分析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204至205页,有关自感现象的实验是用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  相似文献   

19.
历届高二《物理》教材讲解自感现象时,都有如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断电自感”实验).学生们对开关S断开瞬间灯泡A发出“更亮的闪光”后才熄灭的现象都留有深刻的印象,记忆犹新,这“更亮的一闪”鲜明地表现了电路中线圈L所起的作用,然而不少青年教师在按图1所示的电路自制教具时,往往实验“不成功”,看不到灯泡A猛然一亮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电路的暂态分析占幸儒(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332400)现行高中物理课本采用以下两个实验电路来演示自感现象.图1用于演示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当开关S突然闭合,使灯泡A1、A2同时与电源相接时,则发现灯泡A2立刻就亮,而图1图2灯泡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