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2.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尝试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教学,让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形成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于王勃的送别诗,大家了解较多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类格调高昂,积极乐观的诗,而对其寄托凄苦感伤之情的送别诗较为忽略.我们应结合王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人生遭遇,全方位解读王勃不同风格的送别诗,全面解读王勃.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北宋送人使辽诗是为送别友人使辽而作,既是送别诗,又具有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特质,是宋代诗歌中的特殊类别,也是令人研究宋辽交聘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题材的送别诗在唐代繁荣以前,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历程:先秦《诗经》中《燕燕》、《渭阳》离情别景的描摹以及"吉甫作诵,以赠申伯"的官场饯别,堪称送别诗的滥觞.魏晋时期随着送别诗诗题及类别的出现,送别诗才真正建构起来.降至南北朝时期,文人有意识地将送别诗从其它诗类中独立出来,再加上当时山水诗的盛行以及诗人注重吟咏性情的特点,带动送别诗中的写景技巧,以及融情于景的艺术表现,从而使送别诗无论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绘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送别诗的教学中教师要在送别诗的常见类型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所饱含的情感,让学生通过送别诗的学习使情感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1.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3.
论嵇康与嵇喜的赠答送别组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嵇康与嵇喜赠答送别组诗既体现了兄弟的手足情深,也表达了二人志向迥异的哲思。名为送别,实乃言志。亲情难以愈合分离,说明了魏晋之际两条思想路线斗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历来备受后世推崇,流传也广,而送别诗相对来说较受忽略。其实,王维送别诗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其送别诗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即“明净澄澈”与“悲凉壮阔”,它们在意象的选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点,都反映了盛唐时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的送别诗绘出了诗人特殊的人生轨迹,凸显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灵品格与人生境界,具有丰富独特的审美内涵——高洁、豁朗的人格美,婉曲、深致的构思美和雄厚、遒劲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由五代入宋的徐铉的送别诗打破了晚唐以来许浑等人模式化、机械化写作的模式,立足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借送别他人之际,诉说自己的归乡之意、思乡之情。徐铉的归乡之思,更多的是他无奈之情的流露。他已将故乡的概念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不仅仅是地域范围、乡土亲情层面上的思乡,更多的是寻求精神领域的一种寄托,包含了更多的寻根意蕴。  相似文献   

17.
左思在魏晋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他的《咏史》八首开拓了咏史诗的题材,借咏史以抒己怀。在其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变化和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别是所表露出的自信、自悲和自欺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嵇康与阮侃的赠答送别诗是嵇康赠别、阮侃答赠的一组诗歌,二者均借历史人物寄寓思想意蕴,慨叹别易会难的离情,切磋祛累养气的玄理,从养生之道及咏史抒怀角度透视出魏晋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赠答诗与特定的对象相应,具有正式场合的社交应酬、精神世界的沟通共鸣和诗歌领域的交流切磋三种不同性质。通过赠答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王维作为官员、隐士、居士和诗人的不同身份,可以看到王维内心在身份选择和认同上的困扰。赠答诗反映了王维性格中动和静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魏晋是送别诗趋向成熟的时期,是六朝送别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对六朝乃至唐宋送别诗有很强的示范意义。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构示范性,表现为形式上采用多章结构与组诗结构;题材示范性,表现为内容上大量以公宴、赠答、玄言等题材抒别;动机典型性,从应制与集体赋作导致大量的同题赋别现象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