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校是一所以课程结构改革为中心的整改实验校。自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和“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以后,我校重新规划了学校计算机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并将计算机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课程计划之中,使计算机教学活动进入正轨。十年来,学校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00%,获市级竞赛奖的学生达数百人次。获全国竞赛前三名奖的学生达数十人次。学校计算机组曾为李瑞环老市长和李铁映主任汇报表演并受到好评。《计算机教学报》多次发表我校学生作品,计算机小组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讲理想比  相似文献   

2.
如何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现结合我校三年来贯彻辽宁省教委《辽宁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的意见》淡点做法和认识。 一、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改革计算机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北京房山区电业中学计算机教学活动开展较早,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经过了多次升级。1999年学校自等资金100多万元建成与教学相配套的多媒体校园网,并于当年接入Internet。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及时将简单的计算机教育转换为信息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4.
北京房山区电业中学计算机教学活动开展较早,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经过了多次升级。1999年学校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建成与教学相配套的多媒体校园网,并于当年接入Internet。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及时将简单的计算机教育转换为信息教育,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已开始走进学校。它在中学教育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现结合我校计算机教学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1995年我校购进26台计算机,一台486DX/66机作服务器,25台486SX机作用户机组成一个局域网,用于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我校经过几年时间的学习、思考与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校教学相整合,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校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郭金梅 《考试周刊》2012,(87):123-124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步融人各科教学中。其辅助教学的效果和优越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为此,我校自1996年开始发展计算机教育,在运用计算机技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了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改变了封闭的教育环境和传统的教育方法,培养新型教师和学生,学校出现了一片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1994年5月,我校被无锡市教委确定为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学校党支部、行政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计算机引进学校,送进课堂,在传统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并把它作为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1,(16):46-46
浦光中学开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探索起步较早,1998年3月,我校成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后,进入了正式轨道,依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系强有力的技术和师资支持.使我校具备了一般学校尚不具备的优势,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平台上。上师大领导、专家经常来校指导和讲学,我校教师分批到上师大接受培训,在双方努力下,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学校涌现了一大批热心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精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些中青年教师经常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把计算机引入课堂。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为实施数学教学现代化的突破口,推动了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我校研究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是1994年10月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研究开始的。这一课的演示很多,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有所突破,大家想到了计算机。但是老师们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不知如何下手。学校从北京请来了计算机专家。先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写出《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计算机软件编  相似文献   

11.
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科性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出发,结合我校专业设置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情况,给出了分层次、分序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规划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景 《华章》2012,(36)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各个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迅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尤其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的推动下,给类学校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教学.我校的计算机教学近,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我校是在计算机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实现了:由最初用“中华学习机”进行教学,到用具有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由原来初级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到建设起学校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教育;由开始请校外专家辅助设计CAI课件,到后来由我校教师自行开发与设计各学科的CAI课件.因此,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信息社会,技术信息网络化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作为学校应采用最新的高科技信息,培养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智能型人才。为此,近几年来,我校在实行教育教学信息网络化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建立新的计算机中心计算机系统是学校信息网络化的重要基础,学校原来的计算机系统规模小,很难适应计算机教学和我校对外开放的要求。于是,自1997年来,扩建了3200平方米的计算机中心大楼,购置了586型计算机400台和24针打印机40台及其相关配套的辅助设备。10间计算机机房均已组建成教学网络并与校园网联…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31年,1981年创办职业高中班。学校系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职业学校,我校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依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2006年9月,我校开设计算机速录与文秘专业,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校现有学习速录学生180多人.成为呼和浩特市首个专门培养速录人才的职业高中。并于2008年3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成为速录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速录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校在成都市率先开展计算机教育,并坚持以计算机教育科研为龙头,推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学校1993年更名为“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1994年成为原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批授牌、西南地区唯—一所“全国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1997年跨入了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先后承担了三项国家级、一项省级和一项市级科研项目.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小学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窗口学校.  相似文献   

17.
顾悦 《考试周刊》2012,(93):116-117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而来我校进行学习的62名计算机专业的西藏内地同胞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侧重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改善计算机课程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是每一位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责任。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教法现状
  我校计算机教材要么几年不变,非常陈旧,譬如windows 98办公软件,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每年更新,造成学校机房的硬件跟不上需求。计算机知识的飞速更新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跟不上社会的需求,教材的更新速度过快使得学校在软硬件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矛盾的现状客观上制约着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廖海颜 《成才之路》2013,(21):80-80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我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以任务来驱动项目教学,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人才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日后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高剑毓 《上海教育》2001,(11):37-38
在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关心下,我校自筹资金,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建设之中,使每个教师办公室都有办公用计算机,每个班级教室都有教学用计算机和闭路电视。目前,我校拥有50台汁算机的交互式局域网机房、10台计算机的小组讨论式机房、20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20台计算机的网络走廊。我们瞄准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建立了校园网。对校园网建设目标的定位是:高效的学校网上管理;初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