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象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  相似文献   

2.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3.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4.
一、例谈 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应是阅读的关键。如何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追问即是阅读方法。例谈《胡同文化》 :追问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 :形体方正 名称通俗 胡同多而小 氛围安静生活方便追问 2 :与这样的胡同相伴的是怎样的文化 ?明确 :封闭 易满足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追问 3 :何以见得北京的胡同文化特点是“封闭”“易满足”“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 ?(略 )追问 4:对于这样的胡同和胡同文化 ,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怀旧 伤感 无奈追问 5 :为什么会产生怀旧、伤感、无奈的感情 ?明确 :作者…  相似文献   

5.
【内容简介】《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叙述“胡同之没”的主题,而是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它既是一篇典型的序言,又是一篇很有艺术魅力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6.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普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面对着“养育了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正在没落、衰败的一种难言的伤感与无奈。笔者在处理该课时,将“熟悉课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确定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三个环节:①了解胡同的特点,要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点———北京市民的心态;②理解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败、没落所寄托的感情;③开放性讨论“怎样看待胡同的保护和建设新北京”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首…  相似文献   

7.
《胡同文化》原是作者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做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他从书中胡同的照片上得到创作的灵感.以散文的笔法向读者介绍了风格独特的北京市文化——胡同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通读两遍文章后,学生几乎都能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我正准备转入关于作者对胡同文化行将消失的情感态度探究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在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相似文献   

9.
《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琪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末》写的序,文中很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在这种胡同文化熏陶下的心态。这是一篇散淡、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但文章结尾处面对胡同的衰落作者写到:“再见吧,胡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胡同文化》,以一个老北京深邃的眼光分析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必然消失,隐寓了复杂难言的感情。文中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故先生在结尾处用乌衣巷、虾蟆陵两个典故进一步渲染了胡同的衰颓,读之顿生梓泽丘墟之感。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陶冶,又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虽已预见到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是必然的,但总有一种伤感、怀旧…  相似文献   

11.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作的序言。汪老先生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胡同的表象上,而是透过胡同看文化,看北京市民的文化性格,并把它称之为“胡同文化”。我在讲《胡同文化》之前,已旁听了好儿位老师的这堂课,对我很有启发,也很有借鉴价值。向前辈虚心求教的同时,我也有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尝试,孰料,收效甚好!又有实践作依据,我也就敢在此兜售我的“一家之言”了。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师喜欢上的一个篇目。不过,纵观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参上的导读都将这篇文章理解为由这三部分组成:首先,写了胡同的特点:从第五节开始写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一部分是作者表达对胡同的复杂情感。对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说文章前四节写的是胡同的特点,那么它和胡同文化是什么关系?作者用那么多篇幅写胡同,难道仅仅是在交待胡同文化的环境?胡同起源的众多名称、胡同里的叫卖声等等难道不属于胡同文化的内容?在笔者对教参上的看法存疑的同时,查阅了有关资料,想从根源上去把握本文的题目“胡同文化”。  相似文献   

13.
陈丹 《考试周刊》2010,(21):45-46
这是一堂在我校“高中教学开放日”举办的,面向全市的,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题的“新课标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胡同文化》原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作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由此形成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就是  相似文献   

15.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教学时应当在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住文章要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品味其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想 散文名篇《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但文章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胡同民居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是一篇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大、中学教师不时有解读文章或教学案例发表于各类语文杂志.集中揭示胡同文化的含义,是诸多解读的基本切入点.他们或者从文章本身直接筛选出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封闭文化等关键词语,或者因作者有胡同文化日渐没落的判断而将它归属于传统文化乃至消逝了的文化,也有从市民文化角度,把胡同文化进一步推论为平民文化或民间文化等.这些结论虽然多样,但大多只局限于对文章本身的信息整合,缺乏对内在含义的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片断】北京的胡同在衰败 ,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 ,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 ,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 ,上马石 ,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 ,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 ,供人凭吊。西风残照 ,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 ,毫无生气。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 ,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 ,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 ,南京的乌衣巷 ,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 ,使人怅望低徊。…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20.
【课标·教材·学情】 人教版高一册第四单元所选《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范例。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作为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与四合院已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困惑与思考。汪曾祺久居北京,非常了解北京人的生活,通过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言,表达了他对胡同文化的理解与对胡同文化日渐没落的复杂感情。文中所传达的是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撞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内心的矛盾,学生较难把握。要打通这一关节,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和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科学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