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与分析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对于了解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对《贝加摩组曲》进行分析,探究其音乐创作上的技法和风格上的演变,揭示其蕴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1在创作《月光》的第一乐章时,贝多芬已经发现自己患有耳疾,听觉严重衰退已有三年之久。乐曲中的叹息,正表现了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孤独和悲伤。同样是描写月光,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则抓住了月亮柔美、朦胧的特点。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于1890年开始创作《贝加摩组曲》,《月光》是其中的第一首。此曲的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在原诗的描绘中,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月光》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相似文献   

3.
《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早期作品。这个时期德彪西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人们普遍认为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不重要,但任何一位作曲家或者一种风格流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作品更能清楚地反映作曲家的创作倾向。因此,对于《贝加莫组曲》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德彪西,是伫立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的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听众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月光》是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中第三首,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中的《月光》。乐曲描绘了在幽暗的夜色中,轻柔的月光洒满整个大地,大自然的一切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嫣然一幅静谧美好的月色美景图。本文分析了对德彪西创作《月光》的背景、演奏技巧处理等方面,论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以加深读者对印象派音乐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钢琴代表作品《水中倒影》的曲式结构、触键与踏板、和声与调式调性运用上的分析;结合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特点影像因素,论述德彪西这首音乐作品中"水"与"光"音响色彩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钢琴演奏艺术中,踏板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演奏技术。印象主义音乐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音乐给人们的听觉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踏板运用是极为讲究的。踏板技法走表现音乐的技术手段之一,它不能游离于作曲家的思想,同时,踏板运用要以声音色彩的需要为依据。  相似文献   

7.
德彪西一生创作了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但在钢琴在钢琴音乐方面的才华尤为突出。本文以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这一组曲为分析目标,这部作品共包括了三首乐曲。在对这三首乐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同时对这首组曲中所涉及到的演奏技法进行总结,以期通过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还原出作者原创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德彪西为单簧管与钢琴创作的《第一狂想曲》是其创作晚期的室内乐巅峰之作.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了使用高叠和弦与平行进行等印象主义技法,使全曲的音色效果显得虚幻缥缈,充满了诗情画意;此外本曲的动机高度集中,每一部分都是由曲调细胞孕育而来,其中对于音程的使用更是表现出了新古典主义创作特征.这首作品是德彪西"后印象主义"时代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儿童园地》是印象派大师德彪西音乐生涯成熟期的一部作品,本部作品中的6首乐曲囊括了他的音乐思维理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对《儿童园地》组曲中每一个乐曲的分析,包括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织体形态等问题,总结概括德彪西的音乐思维理念。通过学习、分析达到培养自己发散性作曲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库朗特“与“吉格“是巴赫《法国组曲》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这种快速的舞曲与巴赫的其他作品有着较大的区别,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速度、力度、装饰音、复调织体、踏板等六个方面浅析其弹奏要点,帮助钢琴学习者更好的演绎这两首乐曲.  相似文献   

11.
钢琴组曲这种体裁是舒曼有别于其他作曲家的标志,奠定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狂欢节》是他具有代表性的钢琴组曲之一,是他双重性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现实性与幻想性;形象性与隐喻性。  相似文献   

12.
德彪西是法国民族的天才,是在世纪之交时最具有独创性的伟大作曲家,他那精美、朦胧、空幻、飘逸的艺术风格特征,在钢琴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不但对钢琴演奏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要理解和体验它们,还要从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心灵体验上,都要超越传统进行全方位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德彪西早期创作的《帕斯比叶舞曲》,是在继承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不属于真正的印象主义风格。此舞曲踏板运用十分讲究,作者标注了踏板并加以诠释,以求制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而踏板则被喻为“钢琴的灵魂”,由此可见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地位与作用。踏板在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不同的演奏家在同一乐曲的同一段落也许会运用不同的踏板技法,即便是同一个演奏家在不同场所演奏同一首乐曲,踏板的使用也可能会有变化。这种现象是许多因素所致,如乐器、声部平衡、作品风格、演奏场所和美学观等。踏板的准确运用可增强钢琴演奏的表现力,使乐曲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诗为歌词,歌曲的旋律与钢琴伴奏共同揭示诗词蕴含的意义。此时钢琴伴奏已经不再是附属的形式,它逐渐成为艺术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与声乐演唱融会贯通使艺术歌曲的内涵得以完美表现,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在了解和掌握作品的风格及其内涵后,进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使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为淋漓尽致,深入作品涵。  相似文献   

16.
“力通“概念的核心是演奏者弹奏力的有效传递;全面理解“力通“概念必须从知识、策略、技术、文化等方面加以认识;“力通“在钢琴制作史及演奏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力通“的不断深化、拓展促进了钢琴演奏史的发展,增强了钢琴演奏的力度、复杂程度及音乐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一首中国风韵与异国音调结合,运用创新技法创作的成功作品,作品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饱含了作者的真切感情。这首组曲在中国作品中加入了日本音调,创作技法的不同,创作思维的独特,表现出一种含有哲理性的意境。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及特色,以及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性特点的了解,将有助于欣赏者和演奏者更好地了解中国钢琴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演奏中的整合能力.一直是困扰钢琴演奏者自我完善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被沉没的教堂》的详细解析,在音乐风格的整合以及演奏处理方面做了较深入的论述。文章还论及了音乐分析与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钢琴教学中,单纯地要求学生“弹熟后再谈音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使学生能够了解音乐内容的同时,解决技术上的困难,从而使学生逐步达到技术与音乐内容的完美结合,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