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清代江苏的北曲用韵与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所描写的情况大不相同。《清代江苏北曲用韵初探》旨在通过调查清代江苏北曲中的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的用韵情况,对北曲用韵的规律作一个具体总结和归纳,以此来了解清代江苏文人度曲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3.
文白异读作为汉语历时方言中特有的一类语言现象,在反映北京话时音的一些重要韵书中多有保留,比如《中原音韵》《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李氏音鉴》等.清初韵书《音韵清浊鉴》为大兴人氏王祚祯所编,其成书受《中原音韵》影响较大,韵谱中入作三声的类别里也保留了不少文白异读词.《音韵清浊鉴》作为北音系韵书之一种,所保留的这些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4.
兰茂《韵略易通》阳声韵配收的入声,可推测出许多韵母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读音存在不同之处,这些异读在现代云南方音中部分仍有保留,体现出了兰书韵母系统在充分承继中原汉语特点的同时,又记录了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的发展规律,也让我们看到此时云南方音的逐步形成及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5.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宋元时期大曲、舞曲、鼓子词、转踏、平话、戏文、诸宫调、元曲等俗文学形式中的韵文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中原音韵》的车遮韵仅仅出现在诸宫调、散曲和杂剧中。这一发现证实车遮韵的产生最迟不超过11世纪末,它在当时的应用范围相当狭窄,毛晃所言的"中原雅音"当为宋时汴京人语音。  相似文献   

7.
中古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字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字,《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相似文献   

8.
兰茂《韵略易通》声调系统顺应中原汉语声调的历史发展主流,又记录了明代中期云南方言实际语音。平分阴阳,只是前清后浊,前阴后阳次序还不统一;受《洪武正韵》影响,入声独立存在,并配阳声韵,之后韵书则配阴声韵。兰书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致杜鹃》作为华兹华斯诗歌代表作之一,承载了丰富的音韵格律之美。本文通过对音节韵步韵脚的分析体现出这一诗作的形式与内容结合之完美。  相似文献   

10.
陈澧的今音学研究影响很大,其今音学研究的方法、结论主要体现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考证《广韵》反切的方法为“系联法”,通过对历代反切以及《广韵》反切的了解把握,确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利于陈澧对声类、韵类的归纳分析,然而在《广韵》中,也还有很多与其原则方法相龃龉的情况.陈澧使用反切系联法将《广韵》切语上字分为40类,反切下字分为311类,得出既不同于中古36字母,又不同于平水韵206韵的声韵类系统,使人们对《广韵》的声韵类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进一步认识切韵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音韵学及音韵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看法,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古代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凭借自己的64首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清代词人及词评家对他极其推崇。文章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碧山词,从中不仅能够发现碧山词的用韵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碧山词,从某种角度上也有助于了解宋末元初词人们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确定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进行教学等几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方言地区的学生面临着学习普通话中的一个硬伤:方言。方言给交际带来不便,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言存在。因此推广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文章将从方言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现状入手,从而找出一些普通话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熊佳莹 《职大学报》2013,(1):91-94,78
南昌方言中存有一些现代汉语所不具有的表继续体貌标记的特殊句尾成份,"[tos?]"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南昌方言中音为[tso鬝]句尾成份就是就是古时期的"著",其后简化了的"着",且其是一个保留了古音古义的正处在实词义与虚词义尚未分离的实词虚化的过程中的"着"。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朔州市六区县方言均属于山西方言北区方言。六区县方言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在数量上同普通话差异不太大,但有一些独特之处。结合语音历史演变规律对六区县方言内部的一些特点进行比较,指出六区县方言语音特点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现行的普通话教学体系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是造成民族地区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过级率偏低的重要原因,要提高民族地区学生普通话水平,就需要设置合理的普通话课程体系,实行分类分层式的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辽宁铁岭方言语法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岭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虽接近于普通话,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存在着独特之处。本文仅着眼于铁岭方言语法,在实地调查和作者本人对家乡方言掌握的基础上,从词类、词缀两个方面讨论了铁岭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的一些不同之处,并从中指出铁岭方言具有较为轻松随意的口语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游国恩是中国楚辞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屈原作品篇数、次序自汉代以后就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游国恩对屈赋作品篇数的认定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认为屈原作品总共十二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最终确定屈原作品二十四篇。游国恩根据史实和作品文本详细考证了屈原作品的先后次序,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屈原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临沧方言是现代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云南次方言的一个分支。临沧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系统上既有内在的广泛联系,又在某些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别。对临沧方言的词汇系统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拓展汉语方言大家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分析临沧方言成因,探索临沧方言规律以及促进该地区的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萨都剌其人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一向认为元代诗歌在成就上远逊于唐诗,而且也不如宋诗,但是作为诗歌发展脉络的一段桥梁,元诗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元代重要诗人萨都剌及其诗歌创作,可以看出元代西域诗人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诗歌内容和特点逐渐汉化,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元诗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