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和王安忆有着共同的悲剧感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美学观点。王安忆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人,知道张爱玲笔下的新奇和喜悦,是有着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有着一个大虚无的世界观做无底之底。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悲剧意识都无关于时代,只是一种对人生根本境况既清醒又迷惘的认识。张爱玲是“参差对照”和“不要彻底”的美学原则,而王安忆是要追问到底,要“过去看看”,即使那边是虚无。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 ——张爱玲《小团圆》(第276页) 如果盛九莉是张爱玲的话,张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愁感的人,这相信是大部分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也赞成的。作为一个说故事者,张爱玲对她所创造的人物不多情也不多恨,冷静几近无情;在她笔下,很多原来可以是简单纯朴的感情都变得斤斤计较,所有直接的感觉也会被纳入理性计算下。而胡兰成也是这样写张爱玲的:“她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人一味地热情,一定是盲目的。大部分时候是冷淡的,才能够对比出你对哪些事情、哪些人怀抱着极高的热情。"成名怎么会要趁早呢?"我总是会跟引用张爱玲这句"成名要趁早"的人说,你看看张爱玲过的是什么生活?张爱玲是成名非常早,可是它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张爱玲也渐渐红起来了。四十年代写就的小说在世纪末的人们看来,无疑有了超前的意义。于是乎,内行人纷纷评论,文学史得到更新;就连外行人也来凑热闹,人口一个张爱玲,生生把张爱玲这三个字也说得俗气起来。不过,听说张爱玲虽然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的她却口口声声  相似文献   

6.
胡兰成是个朝秦暮楚的荡子,他对女人,见一个爱一个,情虽不伪,却也不专。张爱玲却不同她与人交往很矜持,不善交际,不见生客,对异性的求爱信,拆不也不拆,更别说看了。但为什么对胡兰成这么痴情?通过研读可以得知,张爱玲与胡兰成是相知的。胡兰成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看重的就是这点。但胡兰成对张爱玲只是相知,却不相随,也不专一。张爱玲用她的孤独、寂寞和苍凉时代价,弄懂了人生“相知”者难求“相随”者更难求。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华文文学中的地位与贡献,今天看来已经无可争议,回顾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却可谓几度起落,跌宕起伏。张爱玲一涉足文坛就名噪一时,50年代初随着她的出走香港,移居美国,大陆的新一代读者就不再熟识这个名字了。然而,60年代在台湾与海外,张爱玲重又声誉鹊起。80年代,张爱玲终于再次成为大陆文坛的评论热点。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很独特的一位,因此,有必要对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回顾与总结。           一 张爱玲作品不属于主流文学,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是没有战争,也…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焦虑的因素寻常可见。她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与她早年的个人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当时动荡的乱世背景有关。张爱玲通过作品对焦虑进行排遣,这既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作品的一个局限。本文主要就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焦虑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读张爱玲是要选时间的。因为谁都知道,读张爱玲要有足够的心理来承受,所以,很多人怕读张爱玲。但是,我们不怕张爱玲,我们是甘愿坠入她的暗无天日的世界。在深秋里,读张爱玲,有一种很好的氛围。有落叶在飘,你开始感到有点愁,没来由地愁,接着,秋意越来越浓,你悲秋了,你寂寞了。这时,读  相似文献   

11.
如果明白张爱玲在个人生活中对母女之情有多么深刻的体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贯穿于张爱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她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此相关。张爱玲对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传统氛围的极其敏感,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或多或少都能在这独特的母女关系中体现出来。首先,张爱玲在本该十分亲密、融洽的母女关系上做反面文章,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悲剧的意味。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女性最大的悲剧也就在于她们自身。《金锁记》中七巧努力挣脱传统家庭对她的钳制,可是她用尽了一生的精明也未能摆脱,于是她变态地摆弄女儿的婚姻,破坏她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龙琳 《培训与研究》2002,19(1):23-26
本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通过对男女关系的不断追问,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破坏,也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并尝试建构新的女性自我认同。这种对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寻求和自省。是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第一个翻译《老人与海》的作家,而《老人与海》也是张爱玲所译作品的挚爱。正是在语言风格和人生意味上与海明威的共鸣,张爱玲的译笔才能很好地诠释海明威语言的气质和故事的苍凉味道。张爱玲主要从动词、流水句、破折号的使用三个方面来捕捉海明威语言的灵动节奏,从而使其语言具有"动态美"。  相似文献   

14.
遥望张爱玲     
隔着时空茫茫的水汽,透过沉香屑中氤氲的烟雾,一位才华横溢、冰雪聪明的奇女子悠然走过。她,便是张爱玲。穿着淡粉红短旗袍在墙角瑟瑟发抖,穿着前清镶边阔袖夹袄在上海街上招摇而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受清福。张爱玲却说,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碎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碍事。张爱玲对公寓有着深深的依恋。在上海的爱丁顿公寓有她的爱情。公寓的阳台是意大利风格的,它利用转角处理了建筑的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为人及其作品不仅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而又备受争议的现象,而且也在现代大众中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那么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张爱玲和她创造的艺术世界在人们心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她有没有影响到我们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怀着这些疑问,我们特地开展了此次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归类和分析,了解现代大众对张爱玲作品的了解程度和理解层次,以进一步地反思张爱玲传播现象,并对当代社会条件下张爱玲作品的接受途径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 从玩乐看这句话。就想起行乐要及时,也别爱得太迟。从吃喝看这句话。便联想到自然生态给破坏污染,个人的口福快来不了了。食物随时代而失去天然真味,无须法医鉴定.我的舌头就是证据。  相似文献   

17.
唐舒眉 《文教资料》2010,(18):173-174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对生命的这种定义,缘于自身对生命的感悟与总结,作为读者来看,也算是张爱玲一生的写照。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所虚构的世界,是作家们往往逃脱不了的陈式,其实这也是一个必然规律,很少有作家能够成功地塑造出超越自己观念判断的人物。无疑,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们的生存环境大多是她所熟悉的,这些人物与张爱玲关于生命的看法也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寻找中西方文化、文学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勾连的道路,这一过程到40年代海派作家那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张爱玲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张爱玲不仅从西方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中汲取营养,而且她创作的中国古典文学背景,也非常明显,在这种辽远的中西方文化、文学背景下,张爱玲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两大基本传统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文学特色的形成,是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张爱玲是一个文学天才,但她的生活却充满了悲剧,这也是造就了其独特文学特色。本文对张爱玲的生长家庭环境进行了概述,对张爱玲的文学观点从注重平稳的人生、形式感的表达、文章的真实性、题材的文学观点、悲剧心理的文学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作品中对母女关系的处理一反常人的思路,她冷静甚至是残酷地揭去了掩盖于亲情之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用一切可以解构的语言解构了母亲神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她能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意识在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上达到贯通和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她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母女关系,可以洞察封建文化对女性无孔不入的破坏,窥见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前途的探寻,以及对人间至爱亲情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