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迅 《新闻三昧》2004,(9):50-51
法律正在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闻媒体的市场化行为逐渐增多,因此而应对诉讼,打官司、当被告早已不是新闻了。一旦出现纠纷和诉讼,任何人都可能倾尽资源,争取胜算,媒体也不会例外。那么媒体对自己的话语优势应当如何把握?这是一个涉及法律和职业道德的问题。笔主张:不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自己涉诉的报道和评论。这是媒体案件报道的第十条自律规则。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们的新闻界,新闻官司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也令新闻媒体感到越来越棘手,尤其是民事纠纷,搅得一些新闻单位和记者精疲力竭,疲以应对。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民法通则》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受理了大量与新闻活动有关的名誉权案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新闻舆论监督的触角触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监督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社会法制化建设步伐在加大。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方面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我们新闻采访实践中,和新闻报道反映出来的问题看,记者、编辑的法律知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要,对法规法律了解不够,容易出现漏洞。新闻媒介应怎样报道案件?这是很多新闻单位都感到敏感的一个问题,而且所持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新闻单位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迎合受众的胃口,热衷于对案件进行大肆报道,有的新闻单位则对报道案件十分慎重,等到法院做出判决之后才进行报道,以避免不当介入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新闻单位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介入为好?怎样把握报道的内容、范围和相关程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社会和受众对法制新闻一般都比较关注,也比较感兴趣。我们新闻单位报道法制新闻的目的和作用一方面是作为社会新闻告诉受...  相似文献   

3.
周毅 《声屏世界》2002,(9):14-16
近年来,状告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官司急剧升温,越来越多的诉讼干扰,已令新闻单位穷于应付。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审理的1000多起新闻侵权案件中,记者败诉率高达30%。这说明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确存在一些违法行为。那么,怎样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怎样在被报道对象以侵权为由将记者推上被告席之前,打消其起诉念头等,这是目前新闻业界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尽管法学界、新闻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已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在呼吁《新闻法》的出台,但我们认为,要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新闻记者应更多…  相似文献   

4.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12,(10):43
当前,一些媒体在新闻表达和版面设计上推陈出新,但在强调独立性的同时,忽视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请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的《新闻媒体的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凶杀案件报道不时在媒体上出现,这类报道有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注意呢?请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刁琳昊的《凶杀案件报道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曹瑞林 《新闻记者》2001,(10):48-49
按照新闻侵权案件可以选择被告的有关司法解释 ,在新闻侵权案件中 ,作者 (非本媒体记者 )不一定是被告 ,作者是否被告 ,由原告决定。我认为这既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实体权利 ,又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诉讼权利 ,也与有关的法律规定相悖 ,值得讨论。原告为何只诉新闻单位去年以来 ,我代某报社打了两起新闻官司。这两起新闻官司都是由于刊登批评性报道引起的。一篇稿件的题目是《不能容忍老八路屡遭报复》 ,作者是某军分区的一位报道干事。另一篇引起纠纷的稿件题目是《殴打军属辱骂现役军人实在嚣张等待有关部门尽早处理给个说法》 ,作者是某报社…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来,社会上状告新闻记者和报刊编辑部的事迭出不断,一些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和编辑部的领导,与一些被报道的人物或单位,对簿公堂,唇枪舌剑,展开辩论。争执的事情尽管各种各样,但是,焦点却大体都是一个:新闻报道的是否是事实。原告说,你的文章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构成了诽谤罪;被告说,我报道的全是事实,有足够的证据,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的神圣职责,何罪2有?我们这里不去具体引证某些这类案件的是是非非,也不从法律角度去评论什么事该不该报道和怎样报道(当然,作为新闻媒体,是必须懂法和守法的),只是从这…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的形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 《新闻界》2004,(2):67-68
近年来,我国状告新闻媒体的官司急剧增多。以广州市为例.近5年来,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受理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共计160件,受案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仅2002年就受理67件新闻侵权案件,被告新闻单位从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到电视台、互联网站都有。不仅如此.该市新闻单位败诉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000年媒体败诉5件.占29.4%;2001年媒体败诉14件.占34.1%;2002年媒体败诉24件,占35.8%。这些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权利意识增强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新闻单位在报道过程中的瑕疵是新闻侵权案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应该抓问题。从写作角度讲,写抓问题报道比写动态性报道要难一些,写好抓问题的报道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新闻写作抓问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初学新闻写作抓问题,在认识上、操作上有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注意。一、抓问题不等于机阴暗面。一讲抓问题,有的报道员悦:“部队生活和工作中不少问题,可我们不敢抓,不敢写,你老让我们写报道抓问题,单位领导能同意吗?单位的问题上了很,我们在单位的日子好过吗?”作为基层报道员,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可这里混淆了一个问题:抓问题不等于暴露部队的阴暗面,不等于一味写反面、丑恶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论文缩微     
新闻是选择的 社会系统工程 赵凯在《新闻记者》第3期上撰文说,世界上的新闻媒体,其基本的功能和任务,就是通过事实和议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反映舆论,就是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和公众的议论,来表达群众的意见和社会舆情,但新闻媒体反映舆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通过反映来体现出新闻人的意图;新闻媒体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多反映什么,少反映什么;先反映什么,后反映什么,都是有选择的。至于如何反映,更是一种选择。 虽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却是有选择的。这是因为:事实的当事…  相似文献   

10.
兰勇 《新闻界》2001,(5):53-53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问题的报道,唤起广大公众的关注、批评和谴责,从而促进相关行业、部门、单位或个人改进工作、规范言行的一种新闻职业行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还应当强化批评报道,开展好新闻舆论监督,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利用手中之笔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要开展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却会遭遇种种困难和阻力。那么,新闻舆论监督究竟难在哪里呢?难点之一:一些地方党政缺乏坚定有力的支持,不能把新闻舆论监督作为…  相似文献   

11.
邱丹 《新闻前哨》2003,(4):42-43
如何掌握监督权与自身名誉权的平衡,避免侵权行为,并学会自我保护?有七种方法可借鉴。(1)运用“三公”免责原则“三公”原则即:报道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报道内容系公众关心的公共事项且有事实根据,以及报道对象系国家公职人员或知名人士。在这三种情况下,只有证明侵权的媒体是出于直接的侵权故意,媒体才应承担责任。司法机关在认定新闻侵权责任时,应充分考虑“三公”原则。(2)注意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新闻侵权诉讼一般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强调新闻报道的核实责任。权威机关消息来源具有确信性,如发生差错,新闻单位是不可…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构成要件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这是新闻报道构成侵权的四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结合新闻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可给新闻侵权下如下定义:新闻侵权系指行为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发表了不实报道,或者报道虽然真实,但系法律禁止公开传播的事实,因此对当事人造成侵害的行为。新闻侵权的预防1.事前预…  相似文献   

13.
新闻,按照常规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报道。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这3个词:新近、变动、事实,新近即强调时效性;变动即强调异常性、变动性:事实即强调事件的真实性.新闻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清新闻事件的本质,惟此,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是党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的原则。然而.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却出现了媒体被一些地  相似文献   

14.
公开审判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一个是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个是新闻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两者又具有密切关系。原则上说,凡是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在对公开审判的案件进行报道时,有一些不易把握的问题,值得研究。公开审判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审判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所谓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主要指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公开审判的反面是秘密审判,封建专制的秘密审判由于秘密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不是所有题材的新闻报道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就告知给受众呢?这样做是不是都可以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抢先报道就一定比压后报道的效果好呢?在新闻采编中,如何把握抢先与压后?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有关新闻价值的几个问题。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价值观应当是记者判断事实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事实能够成为新闻,要看它是否具有以下因素: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动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  相似文献   

16.
“圈”外人眼中的新闻摄影如何提高报刊新闻照片的质量?广大读者时新闻摄影有哪些看法和建议?本刊近来就此向新闻摄影圈外的一些同志做了一次调查,所提问题如下:您的姓名,单位,职业,职务或职称。1。您对新闻摄影是否有兴趣,您看报纸是先看文字报道还是先看照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涉及新闻侵权方面的官司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受理的名誉权案件中,因为报刊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件占20%以上,这些新闻官司,从法律的角度看,其新闻报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在新闻与新闻侵权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预防新闻报道“走火伤人”。成了我们广大新闻工作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打击犯罪,弘扬社会正气,新闻媒体常常报道一些案件,以此来鼓舞人们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案件的报道引出的纠纷并不少见,媒体当被告时而有之。笔者作了五年的政法记者,也曾在新闻报道中发生过一些问题,遇到过一些纠纷,对如伺避免纠纷,笔者谈一点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报道侵权是新闻侵权的一种类型,是指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在报道上市公司过程中侵害上市公司及其投资人合法权利的行为。近些年来,随着上市公司报道的大量增加,以及上市公司及其投资人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上市公司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新闻侵权有关的纠纷甚至诉讼不断出现,因此,如何在法律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界定正当的上市公司信息报道及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区别,如何采取措施防范、免受新闻侵权诉讼的困扰等问题,摆在了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20.
唐玉春  宋显仁 《今传媒》2010,(12):39-42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民和法人日益重视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提起民事诉讼保护自己的名誉权;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又使得人们有依据对名誉权案件提起诉讼。而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如果把握不当,就容易造成侵权,因而,新闻媒体常常容易成为名誉侵权案件的被告。媒体侵权有何特点,媒体应当怎样加以防范,这是媒体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