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起初,因我父亲那一辈人兄弟姊妹多,分家时分得山地只有"碗大"的那么一块。"手有粮,心不慌"。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粮食匮乏而饱受过饥肠辘辘的她,深知家里人口多而种地又少就无法生活。只有开辟一块像模像样的山地才能养家糊口,才能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2.
自小生活在乡下,怎么也忘不了餐桌上那碗红彤彤的油辣椒,辣辣的清香与美味. 乡下家家都有吃油辣椒的习惯.然而,当兵在外的几年里,每次探亲回家,总少不了母亲烫的油辣椒,一小碗精致小巧的油辣椒是母亲从挑选个大的干辣椒,到锅里炒黄磨成粉,再到挑选上好的菜油,颇费几天的辛苦精心制作而成的.我虽每次劝她不要费那么大的劲做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下次餐桌上照例会有一小碗油辣椒,固执地洋溢着清香.  相似文献   

3.
正"一美分、两美分……一美元、两美元……一共5美元20美分!"我捧着从铁盒子里取出来的钱,兴奋地对母亲说。我完全没有想到,我居然攒了这么多钱。自从我的母亲带着我搬到索克社区,开始帮别人洗衣服赚取生活费后,我就一直想着做点什么,帮母亲减轻负担。后来,我发现捡拾饮料瓶和一些废旧的物品可以换钱,于是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街上的垃圾桶里搜寻,每找到一个瓶子,我就会高兴地跳起来。是的,瓶子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捡,常年混迹在垃圾桶周围的流浪汉早就翻过好几遍了。但是没关系,只要我坚持,总能找到一两个"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4.
我在山野     
正1叫魂,是我小时候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那时我的魂是否真丢过,但有两次,母亲是请过巫师为我叫魂的,仪式不算隆重,但总是有些神神秘秘,令人心生敬畏。说实在的,母亲其实并不迷信。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她会时常带我到大队里的张医生那儿看病打针。打针打怕了,一到大队门口,我就会穷尽所能乱折腾不肯进去,甚至用恶毒的话语骂张医生。可母亲不依不饶,任我哭闹也要把针打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她用大腿夹住我的两只小脚,一只手钳住我的双手,另一只手褪去我的裤子,张医生用手术钳在一个搪瓷口缸里夹一团酒精棉,趁机下手,在杀猪般的嚎叫中,针水迅  相似文献   

5.
一 母亲的故乡,是我的母地,有我的阴柔. 由南向北的横断山,我将它分为阴阳.以长江第一湾为界,以东,父亲的拉马落、我的以“虎”为名的父地;以西,我的生来阴柔、深藏慈悲的母地. 少时回家,每当转转悠悠的客车,逆着金沙江,载着昏昏睡睡的我,转过长江第一湾,我的心,便充盈着平和与安宁.  相似文献   

6.
寻访津梁寺     
正也许是老建筑见多了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那些历史文化遗迹都敬而远之。不是怕去面对,而是怕触景生情,从而生出一些感叹来。我曾试图找出这股力量的来源,可始终一无所获,直到我去到宾川排营津梁寺。事实上,津梁寺之名,早已在我耳边萦绕得很熟了。我从书本中翻找描写它语句的那些日子里,脑海中时常  相似文献   

7.
过年帖     
赶年集 过年,从赶年集开始;而乡下的年集最热闹. 一进腊月,我就盼着放寒假.因为,母亲已经答应我,放了寒假带我去赶年集.可真的放了寒假,母亲却又说先把作业写完了.对于母亲的这个额外要求,我一点儿都不反感.倒不是我多么喜欢写作业,而是我喜欢《寒假作业》的封皮.那封皮太好看了:几朵雪花定格在"空"中,六角形的花瓣好大好漂亮...  相似文献   

8.
回顾过往岁月,首先触碰到的是童年的懵懂时光。记得读小学的那年月,我常常受到家里人和亲戚们的夸奖,他们说我是一个乖巧而懂事的孩子。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为这,我的奶奶和父亲母亲在村里人面前,腰杆都可以挺得更直一些。在那个"越生越有"的思想观念还左右着人们意识的年代,母亲却只生了我这一个儿子。因为我上无兄姐,下无弟妹,村里那  相似文献   

9.
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其中最拿手的是鱼,她能用鱼做出几十种菜式,而且每一种都那么鲜美,那么令人回味. 做鱼使母亲认识了父亲. 那是在高中毕业会餐时,母亲做了一盘糖醋鱼参加了会餐.父亲那时和我一样,还是个毛孩子,而那一天他的座位刚好在母亲旁."真棒!我以后也要娶个会做鱼的老婆,这样才对得起我钓的鱼!"当父亲吃到这盘鱼时不禁赞道.而母亲则在一旁羞红了脸……  相似文献   

10.
忻丽丽 《寻根》2011,(2):36-39
一、打碗碗花之异名及传说80后的一代人,小学的时候大都学过一篇叫做《打碗碗花》的课文,也因此知道了打碗碗花会使人打碗这样的传说。我原以为我没有见过这种神奇的花朵,  相似文献   

11.
母亲     
正都说女儿和母亲是前世的仇人,这句话用在我和母亲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我和母亲的缘分一直不太好,从我记事以来到现在,我们母女俩就一直喋喋不休地争执。三十多年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疲倦,母亲也在一天天地苍老,可是我和她之间的争执却从没有停止过!母亲四十多岁才生我,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们都比我大十多岁。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抱怨:生了两个儿子都很乖,唯独女儿太磨人。母亲说我小时候很爱哭,哭声大得快把天都喊破了,我整日整夜地哭,  相似文献   

12.
志向的源泉     
母亲虽已不闻世事,但她的身影仍时刻不离我的心头,有时天尚未破晓,我就应着她的话音醒来:“要是世界上还有我不能忍受的,那就是懒汉。”这话音在我一生中不绝于耳。如今躺在床上,在黑暗中醒来时,我还能感受到她要铲除我身上那份懒散劲儿的不可压抑的怒火,我想重新进入梦乡而不愿起床精力充沛地去面对新的一天。我默默地抗议着:我再不是个孩子了。我已有所作为,理该睡睡懒觉了。“拉塞尔,你木头木脑,没有上进心。”自从我度过了孩提时代以后,她就一直用类似的战斗号令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三题     
陈修平 《大理文化》2017,(12):30-33
正母亲是一棵树端午节一过,母亲就坚持要返回乡下老家,语气非常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你们不开车送我回去,我就自己坐车回去!"母亲说得很坚决,"接我来城里时,跟你们说好了的,过完节我就回去,你们当时也答应得好好的,现在却要留我在这里。"我和哥哥、姐姐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相似文献   

14.
房子啊房子     
北雁 《大理文化》2015,(3):21-37
1刘金华又一次和媳妇致气了,一副脸好似摔过的布袋一般,全无一点颜色。媳妇给他泡好的茶他不喝,吃饭时给他碗里夹菜他不吃,不吃也就算了,还幅度极大地把菜夹还媳妇碗里,夹回去也就夹回去吧,却还狠狠地骂上一句:谁稀罕了!这么一个来回,全家人都看见了,母亲于是就问:又怎么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隔三岔五的老是吵嘴闹架?刘金华倔得很,愤愤地说您别管!  相似文献   

15.
忆慈母心伤五脏,抚遗物泪流双行。——题记一、母亲已去天堂对于母亲的离世,我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母亲离我而去的这些日子,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朝思暮想;什么叫钻心疼  相似文献   

16.
房手啊房子     
1 刘金华又一次和媳妇致气了,一副脸好似摔过的布袋一般,全无一点颜色.媳妇给他泡好的茶他不喝,吃饭时给他碗里夹菜他不吃,不吃也就算了,还幅度极大地把菜夹还媳妇碗里,夹回去也就夹回去吧,却还狠狠地骂上一句:谁稀罕了! 这么一个来回,全家人都看见了,母亲于是就问:又怎么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隔三岔五的老是吵嘴闹架?  相似文献   

17.
重读母亲     
每天晚自习后,我总是快步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在那段最黑暗的路上,有一个人正急切地等待在那儿,从未间断过一天——那就是我的母亲。冷清的街道、昏暗的灯光使母亲的身体更显单薄。冬日寒风刺骨,母亲紧缩  相似文献   

18.
散文四题     
第一次去上学   那天傍晚,八岁的我,正在古老的四合院里玩"放飞机"活动,从田野收工回家的母亲,忙去村口挑回二桶水后,把我叫到她跟前,温和地说:"不能再贪玩了,明早,阿妈送你去上学."……  相似文献   

19.
<正>母亲75岁生日即将来临,一天晚上,我问她有什么特别想实现的生日愿望。"可以是个很大的愿望哦,哪怕需要我们三个共同出力完成也可以。"我鼓励道,话一出口,我又有点小犹豫,母亲万一有什么特别难以实现的愿望怎么办?要知道我和两个兄弟的日子并不宽裕,真要筹措一大笔钱帮母亲庆生,对我们来说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想到母亲想象力有限,能有什么心愿呢?我又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20.
母亲     
江浪 《大理文化》2009,(1):37-38
静伫在宁静的湖边,看着一洼褶皱的池面,心灵也随着波纹的荡漾走向了远方,走进了我那一贫如洗的家,而母亲也是这个时候进入眼眸的.   是母亲在遥远的地方轻声地呼唤,还是儿子在遥远的地方应答?记忆中的母亲是模糊又清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