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城漫步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理市的下关往北15公里,就来到了一道古城门下,门楼雕梁画栋,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  相似文献   

2.
洱海之恋     
百川 《大理文化》2011,(10):54-55
风花雪月,浪漫大理;苍洱山水,人文大理;洱海之恋,自在大理。浪漫大理、人文大理、自在大理,这是我看了"洱海之恋"大型激光音乐喷泉后发自内心的感叹。大理"洱海之恋"大型激光音乐喷泉,在建党90周年期间建成开放,为大理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又是浪漫大理、人文大理、自在大理的  相似文献   

3.
周林 《大理文化》2013,(12):81-82
未去之前,大理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盘桓了许多年。 有缘总会相聚,终于走进大理。 以我通过各种渠道对大理的理性认识,我在脑海中描画过色彩斑斓的大理。但是当我与大理真实地相拥时。我还是被大理的美所震撼。  相似文献   

4.
心灵的轨迹     
第一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不会写"大理"。那时候村里来了个小炉匠,他说他是大理的。他补锅、茶壶、铁桶。收钱,也收粮食。那是个什么都需要修补的年代,每家都能拿出几样破锅烂桶来。伴随着小炉匠的风箱、不断四溅的火星、小铁锤的锻打声,"大理"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了。第二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没有到过大理。那时候我在读小学五年  相似文献   

5.
我曾品尝过大理白族的砂锅鱼、饵丝这两种闻名遐迩的美食,吃过后挥手惜别大理了,然而,总有一种寻找机会再度去品尝的奢望。其实,在我所品尝过的大理白族美食中,火烧猪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年多以前,我和几个好友一同到大理游玩。虽然多年前我曾几次游逛过大理,饱览了大理的旖旎风光,感受过大理的民族风情,品尝过大理的独特美味。而这次故地重游,还是不乏新鲜感。最有意思的是,在一位比我更懂得大理的朋友推荐下,我们一行相邀钻进地处大理古城闹市区的一家百年老店,慕名品尝了一回白族出名得让"老外"都赞不绝口的火烧猪肉。  相似文献   

6.
2006年岁末,在团结报"文史长廊"栏目上有篇《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件往事》的文章,副标题为"怀念马晋三先生率日本静安学舍访华20周年".读后引起了我的一段回忆.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省著名的夫妻版画家万强麟和陈琦来大理采风,谈起他俩和儿子万凡,在不久前赴日举行家庭画展时,就住在马晋三的东京寓所,因为陈琦的父亲陈仲梅先生与晋三曾是留日时的好友.还谈及马老先生旅居日本多年,十分怀念祖国和故乡大理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大理古城,像我这种偶尔步入其间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文字或者图片,加上有限的几次逗留,约略地知道它的沧桑与久远,却永远也做不成其中的一部分。记得一位作家这样写道:"穿越大理古城南城门,犹如洞穿一条历史的隧道……而一踏进大理古城,‘文献名邦’就不仅仅是写在匾额上的冰冷词句,更是充盈在细水长流的现实生活之中的珠贝,温润可人,令人无限惊喜。"我正是用这段文字调整好了心情,在春天的某个下午,带着我那爱着爱着就老了的妻,又一次踏进了大理古城。  相似文献   

8.
《大理文化》2011,(11):115-118
大理学院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8年成立。大理医学院是当时云南省建在地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大理学院合并组建十年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学校紧紧围绕"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  相似文献   

9.
于坚 《大理文化》2010,(1):6-13
【大理印象】我二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昆明第一次远游,我去的就是大理。从此,我把大理视为我的第二故乡。在云南,大理乃大道之邦。中国无人不知的大理石,藏于大理苍山。苍山最高海拔4122米,是世界  相似文献   

10.
刘傅森 《大理文化》2009,(Z1):20-2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国庆60周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庆53周年已然过去。回眸一顾,往事仍历历在目。大理白族自治州筹建工作始于1955年岁末。是时,我供职于大理专员公署。组织上指定一批干部参加建州筹备委员会工作,我是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11.
徜徉苍洱间     
张光 《大理文化》2021,(6):85-87
1 一路向西去拥抱"风花雪月",享受"自在大理".不问世事,不问繁华.冬日夏云,只为"宅"在大理享受冬日里的那抹暖阳,感受那味道浓郁的年节.只有一个地方让我变得如此的慵懒,能够"猫"在大理晒晒太阳,享受一下日光浴,由衷地感谢来自苍天的恩赐.大理的冬日,风的季节.行走于下关的风,让我感知年节里的天朗气清.喜欢"望夫云"云卷云舒的变幻莫测.远眺苍山玉局峰,如若有云朵加盖,就可知"下关风"必将是今天天气的"主角",出行定要"重装上阵",不然就会变成瑟瑟发抖"表情包"的代言人."望云知变,闻风而动".我想,这便是望云知天气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海讯 《大理文化》2013,(7):56-57
年轻的时候,一旦说到大理这块高地,内心总会涌动一股莫名的情绪。我知道情绪的归结点是向往,向往走进风、花、雪、月的大理,向往随意地把手举在空中,向远方的苍山洱海挥舞。终于有一天,我驾着一辆自己的北京现代越野车奔驰在山路上,守望已久的大理正陶醉在春天的情怀里,大地在春天绿风的抚慰下蓬勃地舒展着她瑰丽的画卷。我到大理时正是鲜花盛开的  相似文献   

13.
1965年,正是中国人民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饥荒年代以后,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时候。这一年,我初中毕业,基于家庭经济负担的考虑,我选择报考了大理师范学校。其实,当时报考大理师范的学子,多数和我一样,都是来自农村贫寒人家的子弟。  相似文献   

14.
熊建平 《大理文化》2009,(Z1):74-75
有外地朋友常问我,你的家乡为什么叫"大理"?我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源于唐代南诏国时期第十一代王蒙世隆的国号"大礼国"。公元937年,段思平改国号为"大理国",喻"大治大理"之意。此地名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张云霞 《大理文化》2014,(7):96-110
正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西南地区的重镇,古老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延伸,是滇西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汉武帝时设置益州郡叶榆县,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南诏、大理文化,直至今天,大理仍是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桥头堡"。代代相传的南来北往交流中,各种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文化,成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有"文献名邦"、"史冠南疆"之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但是每次来到彩云之南的大理,在为她神奇美丽的山山水水、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而沉醉时,心头却总能涌起淡淡的乡愁。我知道,这一切,都和儿时的记忆有关。岁末年初,北方正值寒冬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大理,来到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来游览崇圣寺,来瞻仰崇圣寺三塔。大理的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而冬天的大理更是让人期待。试想,一个人从山寒  相似文献   

17.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3,(12):100-104
我是相信“缘”这个东西的,这体悟来自于与一份杂志的关系。这份杂志就是《大理文化》。 “缘”之“源”,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某一天,供职于大理州文化局、亦师亦友的尹明举先生用极度兴奋的声音告诉我,大理准备办一个刊物,省里已经批下来了,叫《大理文化》。这个刊物.以后可以发表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18.
杨应峰 《大理文化》2009,(Z1):116-117
2004年,作为一名骏马集团的员工,我亲历了大理州第一辆汽车下线的过程。7月29日,这是一个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依靠自己研发生产的第一辆"力帆牌"载货汽车在大理市凤仪镇工业园区诞生,为大理汽车制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实现大理汽车制造  相似文献   

19.
陈逢湘 《大理文化》2009,(Z1):122-123
大理美景天下传,风花雪月风为首。大理风,四季吹,亘古不变的风,使下关因之得了"风城"之名。利用风能发电,是大理人生生不息的愿望。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州属一家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情报工作,每天都能看到不少科技文献资  相似文献   

20.
正由大理州委宣传部主办,共青团大理州委、大理州文体局、大理电视台、大理州文联承办的"纪念建党95周年喜迎白州60华涎——‘多愁大理'合唱音乐会"2016年6月21日下午3时在大理州体育馆举行,大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合唱团参加本次合唱音乐会。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云南考察时对大理的重要讲话:"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