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1874年冬天,毕沙罗住在蒙福科朋友皮埃特的家中时,就曾写信对迪埃说:“我已经开始画人物和动物,我曾画过几幅风俗画,而现在正大胆而谨慎地进行着新的尝试,尽管在这一领域已有很多杰出的画家。我知道自己在冒险,也害怕自己会彻底失败。”毕沙罗早期的风俗画,正如他自己所说比较“拘谨”,因为在那些作品中,人物几乎都是次要的。而那些画有动物的作品,也是以风景为主,羊和牛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当他后来开始画较大的人物时,才被认为是真正的人物画,因为此时画家着重刻画人物的头部和上半身,而逐渐淡化了背景。大约在1881年,毕沙罗开始…  相似文献   

2.
正1【有时,我也会有一些希冀,想写一部有关那个世界的世界的书,有关自然,有关自然与思想,有关自然与命运。】我意识到已经不能以纯粹的牧人身份再次出现在那个世界的世界。我已经离开了很长时间,身份不断变得模糊。离开时带着决绝的意味,我把曾经的离开当作是对于个人命运的一次抗争。现在我再次回来,与命运无关,我不敢再轻易提起"命运"这个往往有着悲剧味道的词。我就回来几天。我想起了那些专门来到大自然中生活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与大地有关     
李达伟 《大理文化》2012,(10):30-37
一只羊羔的诞生 那只羊羔诞生在了某个斜坡上,我是目击者。成为那样的目击者,我很兴奋。那种兴奋感被我拖到了现在,可能还会继续被我拖长。斜坡所属的山谷,常年经受泥石流的冲击,残破不堪。站在斜坡上,有种眩晕的感觉。无法想象那只羊羔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坦然面对那个斜坡?那只毛色漆黑的母山羊,到了那个斜坡,应该是时机使然,便毫不犹豫地停了下来。  相似文献   

4.
刘武 《世界文化》2009,(9):42-44
离开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穿过西奈半岛向努韦巴前行时,我就踏上了圣地之旅。通往努韦巴的山谷据说有123道弯,几乎没有一处直道,道路两旁峰峦相接,壁立干仞,不知当年摩西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希伯来人走出埃及时,是否就通过这条弯曲、狭长、险峻的通道。接近努韦巴走出山谷后,眼前豁然开阔,我很快就来到了连通红海的亚喀巴湾,看到了那艘即将带我进入约旦的“王子”号游轮。  相似文献   

5.
传世经典     
……当春天从玫瑰红的云彩中露出她的碧眼,当阳光在我的书桌上闪烁时,我渴望的发疯般地闻一闻那百花绽放的大地的芳香,看一看那山坡上落叶松的葱郁,听一听高地上云雀的歌唱。曾几何时,似乎比童年还要遥远的那个时刻,我满腔热情地拿起了笔。如果那时我的手在颤抖,那也只是因为希  相似文献   

6.
尘缘如梦     
循着前世的尘缘,带着千年的相思,我踏遍千山万水,终于抵达今生…… 在寂寞沙漠里苦苦跋涉了二十年,那场流星雨浇灌了我生命的绿洲.那天,我独坐窗前,看远山的风景.你明眸如星,从我窗前走过.灿烂的笑容明媚了我的梦境,从此,我迷失了自己.终于,在那个有星有月有风有沙的夜晚,我寻着前世的旧路,来到你的窗前,却见你心门紧闭,久叩你的心扉却依然尘封!  相似文献   

7.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人的死亡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自然死亡似乎顺理成章,因疾病、灾难等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则往往让人难以接受,因而谁也不会在自己好好活着的时候,去考虑什么时候赴那个死亡之约。而事实上,死亡离我们却一点都不遥远。  相似文献   

8.
正车过漾濞江河西大桥,沿老缅公路蜿蜒西行,约半个小时,来到秀岭村,向左上一拐,离开公路,驶上一条绿荫小道。眨眼间,漫山雪白扑面而来,秀岭梨园到了。苍山一夜春风来,秀岭万树梨花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广阔的花海,从停车坪下的山坡,乃至东南边山坡,然后渐次而上,直到山坡与天相连的高处,都是花的世界。漫山遍野的梨花,热烈奔放,而又宁静幽深。那景致,那气度,让人目  相似文献   

9.
受禅台访古     
任崇岳 《寻根》2005,(5):117-121
双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香。在一个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我来到了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的受禅台。极目四望,我不禁满腹狐疑:这就是延康元年(220年)汉献帝刘协让位给魏文帝曹丕的那个所在吗?这就是终结汉代历史、开启天下三分书面的那个见证物吗?  相似文献   

10.
王颖 《世界文化》2008,(4):14-15
美国的自然文学传统可以上溯到17世纪初。当欧洲的第一批移民来到北美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他们希望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伊甸园”。同时,他们也渴望用文学歌唱这片壮阔美丽、丰饶深邃的土地。美国早期的许多作家,用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形式记下新大陆的美丽景色,这为自然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早期的美国文学往往还是对欧洲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坝上金秋     
正坝上金秋,本来就是金黄,再披上金色的夕阳,配上被拉长的树影、涌动的牛群、飞扬的轻烟,这光影的画面看上去真的是光彩夺目。我站在山坡上,大受震撼,心中充满感动,对眼前奇妙的自然充满了赞美和感谢。美丽的风景留给它喜悦的人,人理当感恩造物者的馈赠,能够记录这一瞬间就是最好的纪念。人不可夸耀自己的胜利,也不可看高自己的能力,虚怀若谷,心存敬畏,应该是美好人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梦幻洱海     
洱海有多大?洱海的月有多梦幻?行走在洱海边,真能看到令有情人心醉的月吗?见到洱海之前,洱海对我的招引,主要是停留在那个美丽的传说故事里:月宫里的公主思慕人间,来到洱海边,与渔民阿黑成婚。为了帮助渔民多打鱼,她把自己的宝镜放在海中,把鱼群照得清清楚楚。渔民打鱼多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公主的宝镜在海中变成了金月亮,世世代代放射着光芒……  相似文献   

13.
正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为人熟知:"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言说"雪"的自然形态和降雪积雪形势,有"雪点""雪粉""雪糁""雪珠""雪片""雪絮""雪霰""雪朵""雪烟""雪幕""雪漫"等说法,"雪"是怎样和"花"结合在一起,在严寒愁苦季节,竟以优雅轻盈的美,晶莹洁净的美,有时竟被看作丰年吉瑞,被看作希望寄托,成为美好象征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或许是累了吧,从辞职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让自己向过去的生活告个别,要活成另外一个样子。套用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的名字来形容,叫《生活在别处》。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环游世界。到2019年为止,我去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巴尔干半岛算是最特别的那个,没错,就是那个曾被称作欧洲火药桶的地方。心中的瓦尔登湖  相似文献   

15.
创作随感在完成了"清明拜谒我的先贤祠"的展览后,我近年依然是陷在故纸堆中,沉迷在一百年前的历史资料中,我觉得在那个展览后,还有许多的话没有说完,还有许多想表达的东西需要进一步表达。我在"面向图典"创造新的图像,表达自己的观念中乐趣无穷。在翻阅这些陈旧的老照片时,我发现清末以至民国的  相似文献   

16.
田探 《华夏文化》2006,(1):32-33
陈鼓应曾经提出一个疑问:“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一疑问揭示出了老子“自然”思想中目的与方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老子“自然”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自由与和谐的矛盾。这一矛盾深植于他的“道”论之中。虽然老子有他自己的解决办法,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7.
吴旻 《华夏文化》2010,(4):49-50
<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究其主题,主要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自然有它自己本身的功能,人有自己思维,人和自然不能分  相似文献   

18.
山居小屋在山坳里或者山坡上拥有一间小屋,被绿树繁花所包围,被包围其中的还有我自己,这是一种朦胧的想象。这种想象像月亮,像星星,不管我走进喧嚣的都市,还是天涯海角,它总会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总会在该闪烁的时候闪烁。  相似文献   

19.
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我一心想拥有的,是一抹粉红的色彩。为了寻找一条搭配大衣的围巾,我几乎逛遍了小城所有销售围巾的商店,终于在一个小店里遇到了我想要的那种布料和色彩。围巾很软很宽,唯一的缺点是不够长,让我拿不起又放不下。纠结中,店主让我挑斜边围试试,虽然只是变换一下长度,但基本有了我喜爱的那种效果。与之一同令我心向往之的,是一个开满鲜花的山谷。这个山谷我们第一次去,但名字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我经常在不同场合听到  相似文献   

20.
焉支山记事     
周步 《寻根》2013,(1):106-112
我在这座焉支山下生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中,我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河流。这些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周氏先祖在这里生活了六百年。山脚下的坟院里,埋葬着我的十几辈先祖,坟院上空的灵魂,就是这片土地的岁月轨迹。我很小的时候,在山坡上放羊,或者做别的事情,无意间发现这些山坡上有耕种过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