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舆论监督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内涵 “舆论”之意就是老百姓的议论,卢梭曾称它是“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舆论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舆论监督被公认为是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功能。 在法律上,我国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也是公民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  相似文献   

2.
新闻舆论监督是个多面体,它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定性,但最具决定性意义而且最重要的定性是法律层面的定性。如果不去认识它的法律属性,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法律地位,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失去法律上的属性,而随意遭人抵制,甚至被权力废黜。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的权利;公民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受到损失时,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利。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建议权。这些权利实现平台不是单一的,但新闻舆论监督是其中最方便、最直接、最重要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具体体现在监督职能上,“喉舌”就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影响社会舆论。任何抵制、反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言行都是错误和违法的,如果新闻媒介放弃这种权利,不仅会弱化新闻媒介的其它功能,也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是履行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3.
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舆论监督工作,从本质上说.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监督。舆论监督的要旨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根据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以及“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新闻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孙旭培 《传媒》2003,(4):43-44
舆论监督的宪法 根据和主要对象 舆论监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法律上说,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是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监督权利是以公民的三项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出版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关于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问题的访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被访者: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采访者: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研究员(●) 一、新闻媒介监督与舆论表达● :我们正在作一个关于“《焦点访谈》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课题。您对新闻法制作了很多研究,今天我想请您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性报道,您是怎样看的呢?舆论监督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批评和建议都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公民批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写成批评性报道,建议就不是…  相似文献   

6.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和现状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此曾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并把搞好舆论监督多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中。各新闻媒体遵从这些精神,积极实施舆论监督职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党报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与其法律地位很不协调,到目前为止,关于“舆论监督”之说还只是见于党政领导讲话及一些文件之中,法律中几乎没有明确的规定。《宪法》第21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监视和督促。近年来.舆论监督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才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力。”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时,把开展舆论监督,作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内容之一加以强调,要求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这是新闻监督的法律和政治依据。近些年来,正是舆论监督对端正党风、匡正时弊、严肃法纪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舆论监督.也成为新闻宣传中最受关注的内…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新闻记者》今年第3期上关于舆论监督应否“与人为善”的争论文章 ,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各有不足。为了今后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 ,我以为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关于舆论监督的对象 ,这些年来经过新闻界和理论界的讨论 ,已经基本取得共识 ,即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当然也可以包括一般的社会批评。我国的宪法在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 ,也赋予了公民对国家机关与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拥有强大的行政、司法的权力 ,普通的公民作为单一的个体 ,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政府机关运…  相似文献   

9.
魏永征 《新闻界》2000,(1):27-29
早在十余年前“新闻官司”出现之初,最高法院院长就提出了审理“新闻官司”既要保护名誉权、又要支持舆论监督的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相互冲突的权利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但是人们发现,这种平衡并不是双方平均对待,而是要有所倾斜,就是要向舆论监督倾斜。在新闻学界和法学界,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些理由:舆论监督体现的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宪法关系,名誉权体现的是民法关系,宪法优于民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应当放弃自身某些权益,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抗御侵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文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本文将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舆论监督的涵义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传播媒体对国家、社会公共生活进行评论、批评以表达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它的宪法根据在于: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人民应该有权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是否得当。人民监督国家的途径有多种,例如通过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12.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共权力监督体系中一种独特的监督方式。是指公民通过新闻传媒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众人物以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行动迅速、公开性强、影响广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愈大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愈应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也是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多的一个部门。行政机关拥有对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权力,支配社会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发生1000多起,新闻界败诉率达30%.新闻官司在前些年突出表现为`名人告记者热',而近年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也接连出现. 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人们一般认为,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第四十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这些公民权利引伸到新…  相似文献   

14.
所谓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新闻传媒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务的批评、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它不具备司法监督所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它在人们心目中又是一种最具威慑力的监督:它不像人大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那样特定化、具体化,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和民主监督一样,是一种软监督,但其效果胜过民主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国家都很重视运用的一种监督途径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大众传媒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报道,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压力,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目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很不健全。目前,国家还  相似文献   

16.
目前,新闻界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时还有不少困难,有时甚至是步履维艰。比如,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新闻界批评缺乏正确认识,当作抹黑,甚至认为是拆台;有的领导与被批评者有利害关系,从私利出发,为批评者说情,或出面干涉、阻挠,甚至节外生枝,挑动被批评者告记者。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渠道畅通的根本出路在于其逐步走向法治。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民主制度,只有走向法治,才能使社会生活真正实现民主化。走向法治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保证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  相似文献   

17.
关于舆论监督,有几个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以求得正确的认识.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一、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导同论舆论监督的本意.并非单纯的批评,也应当包括事先的善意提醒和经常的严格约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受到监督.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言行已经越轨。实际上.任何干部都应当随时随地置身于上面所提到的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之中,置身于舆论监督之中。受到监督是正常的,相反.不受监督则是不正常的。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和体现。对于舆论监督来说.它的对象既可以是违法违纪的入和事.也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18.
地方法规首次确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 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4月1日生效,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并对其宣传报道负责。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  相似文献   

19.
一、舆论对档案工作实行监督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舆论监督是广大群众通过舆论工具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活动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体,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新闻舆论监督属于舆论监督的狭义概念。即指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对社会生存环境的监测。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