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旺意 《钓鱼》2005,(7):14-14
悬坠钓法我在早些年从报刊上就了解了一些,当时还不叫悬坠钓法,都称之为“台钓”。我只知道调4钓2,以饵代坠。在休闲野钓时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还不如用十多年的传统七星漂钓法,后来又继续使用传统钓、抛竿钓。真正痴迷上悬坠钓法,还是因为悬坠钓法自身的魅力吸引了我,时间也就在去年的冬季。  相似文献   

2.
我是悬坠钓法的一位初学者。通过钓鱼报刊的介绍,使我了解到悬坠底钓法的优越性要比传统钓法更多一些,尤其是钓鲫鱼之类的小鱼,堪称上乘之法。在这种流行钓法的启发下,近几年来我不断从中吸取一些长处,对传统钓组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进。其中,细脑线、粗主线的配比方法,就是从悬坠底钓法中套用过来的,在实践中虽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的一些弊端,产生了一点自己的认识,谈出来也许会让一些钓鱼高手、大师们见笑,但左思右想还是写出来,就算是“班门弄斧”,恳求赐教吧!悬坠底钓的钓组为何要使用粗主线、细脑线的配比方法呢?我想,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台钓在钓鱼界的深入人心,台钓技法逐渐成为手竿钓法的主流。伴其而来的是铅皮消耗量的大量增加。因为台钓调漂讲究精确,所以在水边反复剪铅皮成了常见的镜头。剪下来的铅屑自然大多掉到水里。海竿的铅坠对水体污染很大已经是人所共知,但有多少人想到这些铅屑的污染未必比铅坠小呢?其一,用台钓的人多,用的钓场广,用的季节长。其二,物质之间的渗  相似文献   

4.
悬坠钓从台湾引进大陆以后,带来了整个钓鱼运动的革命性的进步。大陆众多钓手在实践中特别是竞技比赛中,把台湾钓手程式化的钓法与传统钓的优点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更加科学实用的竞技钓法。作为悬坠钓的核心——浮漂的使用即如何调漂,越来越为广大钓手所关注。从廖心阳先生的《台钓秘诀》,到王佩珩先生的《悬坠完整调漂法》、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钓鱼》2005,(17):36-37
悬坠钓的钓组是指适应悬坠钓法的整个钓组元件组合而成的体系。包括钓竿、主线、子线、浮标、浮标座、钓钩、太空豆、铅皮座及铅皮、八字转环或其他形状的连接环等。其中的每一个元件都有不同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具体的要求。由于浮标的话题我们前面已经做过专门的介绍,本节对浮标的话题就不再重复。  相似文献   

6.
在长脑线悬坠钓法线组中,为了减少铅坠对水的阻力,有的钓友不用铅皮座,而直接用铅皮卷在钓线上,使铅坠体积缩小很灵,但其缺点是不能活动。后来我将焊锡条用作铅坠效果很好,制作也方便。我便用的焊锡条直径是2.5毫米,根据使用不  相似文献   

7.
王大禄 《钓鱼》2005,(10):19-19
在《回忆与思考》(二)等篇章中,作者论及”钓组二力平衡”时认为,只有悬坠钓组在调整中可以做到“实现二力平衡”,而传统钓组则“只能调整失衡”。他说:”当鱼漂的排水量和它本身具有的上浮力(笔者按.前面已经说过了——它是根本不存的)小于钩坠重量的时候,坠钩沉底在任何钓组都是一样的,但悬坠钓组可以通过修剪铅皮来实现平衡。尽管在此之前,传统钓组已有了保险丝缠绕的线,替代铅坠的做法即使有了调整铅重的自由也都没有触及坠漂失衡这个千年不变的格式,它能做到的只是调整失衡,至于减轻坠重钩饵一起悬离水底,是一种失衡变为另一种失衡。“坠往上跑,让钩留在水底就不是广义的鱼漂所能承担的。  相似文献   

8.
李学成 《垂钓》2005,5(7):23-24
提起单钩钓法,很多钓友总要将其与传统钓联系在一起。笔者没有接触悬坠钓法之前,在钓鱼时曾尝试过将单钩子线长度确定在6~15厘米,用去掉别针的小转环来连接主线和子线,试验后感觉效果不错,现在来看,这种钓法从外观上看已经近似于现在的悬坠钓法。实际上,我这里所说的单钩钓法既有别于悬坠钓法,和传统钓也有区别,而且这种钓法能非常灵活地演变成单钩沉坠钓和单钩悬坠钓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建民 《中国钓鱼》2005,(12):52-52
《中国钓鱼》2004干第1期第20页刊登的昆明林凯钓友的《钓滑口鱼一法》一文中,向广大钓友推荐的提高浮漂灵敏度的做法是:将铅皮座上方的太空豆向上提高一个钩距,并说:“因铅坠与两候车室太空豆有一个钩距,此时鱼咬钩时,铅皮座会在水中不动面直接拉动主线并立即在漂目上反应出来”。  相似文献   

10.
决定传统钓法浮漂沉浮的直接因素是铅坠,而决定台钓漂尖沉浮的直接因素是钓饵,台钓钓饵的作用与传统钓法的铅坠的作用相似。 可以这样说:台钓调漂后,饵即坠。实际垂钓中,台钓钓饵的变化和位移对漂尖的作用与传统钓法中的坠的作用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传统钓法浮漂的沉浮是钓饵的位移通过脑线影响铅坠,引起铅坠的位移后才产生浮漂沉浮的;而台钓则是  相似文献   

11.
华朝熙 《钓鱼》2004,(17):17-17
浙江任志新先生在本刊第3、4期上,提出悬坠钓如何吸取传统钓中的长处来改进钓组,颇受启发。本文就传统钓中如何吸取悬坠钓法的一些理念,对传统钓组怎样调灵与调钝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2.
无坠钓鱼     
目前台湾钓法在大陆日益盛行,其许多优点是传统钓法不能比拟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送漂或抖漂虽反应灵敏但幅度不大,再加上有时风浪大,漂离人远、视力等因素使得钓者常错过机会。我经过反复试验把台湾钓技稍改动一下,即不要铅坠,也可收到较好效果。现将钓法写下以供有兴钓友试试看。钓线用0.3毫米左右主线,不用子线,钩可根据所钓鱼嘴大小自选,漂选用直径1毫米左右的细柱漂或散漂,色彩要醒目,以便观察,钩、线、漂按一般方法绑在主线上即可。钓法如下:将饵料把钓包严,让饵的重  相似文献   

13.
常用手竿钓法有台钓和传统铅坠卧底钓两种钓法,它们之间各有优缺点。各自的长处正好也是对方短处。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作为一个好的钓手都应掌握其要领,灵活运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这里介绍的"跑线"钓组,就是指在台钓组合(母线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传统钓的"铅坠卧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台钓及传统钓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效果。一、组合:选用台钓的整套装备,把母线上的铅皮座去掉,换装上重10~20克的三角形或圆柱形铅坠(中间穿孔),上下两粒太空豆拖开6~8厘米,使铅坠活动,把使用的子线改短为8~10厘…  相似文献   

14.
台湾钓法是立漂悬坠,它的优点是确定水位较精确,灵敏度高,上鱼快,适合鱼塘、水库静水钓。立漂悬坠能取得很好效果,那么星漂悬坠呢?大家知道,传统的里漂钓,稍拉大漂间距,钩可以在流水中所遇的高低不同的水底停留,很适合流水钓。这里所说的星漂悬坠则是继承了传统星漂钓的这一特点,又引用了台钓法双钩,长脑线,悬坠这些优  相似文献   

15.
龙川 《钓鱼》2008,(17):21-21
钓友都知道,悬坠钓调漂主要靠增减铅皮量来平衡想要达到的调目,费时费力还不环保。最近我的一个朋友搞到一个神奇的小玩意儿,叫调漂器,因为不是用铅做的,所以全名叫环保调漂器!这个东西长得像个小口径步枪的子弹,头部是可以旋转的,旋转头部使它可以变长变短。为了研究它的究竟,我把它彻底拧了出来,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6.
尚立和 《钓鱼》2007,(5X):19-20
10个人在相同环境相同条件的同一水域同时垂钓,10支手竿,10副钓组将会有10种个性,10样灵钝表现。这不仅因为每人用的鱼漂、主线、子线、铅坠等不会一样,还因为每人的调漂方法不会一样,钓组的各元件的组合也不会相同;其中两条子线的长度差(以下称“子线差”)与调钓差(调目点与钓目点之间那段距离)两者的相等与不等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钓组的个性和灵钝。  相似文献   

17.
在野钓中时常见的一种竿线齐长、单钩直漂的钓法,是淡水手竿底钓(传统钓法)的一种,其基本组件一般为直径3毫米长200毫米直漂、直径0.20毫米钓线、钓鲫小钩、脑线长4厘米、铅皮卷线为坠。多数人将其钩坠漂调配为钩坠在水中的重力等于水对浮源的浮力,即钩坠未触底时漂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以粉饵作窝、面食作饵为例:垂钓时钩饵触底时漂顶微露于水平面,鱼儿吸钩抬头时浮漂上送。本人平时也较多使用这种钓法,效果尚可,在浮漂上送时起竿,中鱼率不错。然而,在长期使用中,也时有一些现象(浮漂反应)让人疑惑不解,其中之一就是有时…  相似文献   

18.
蒋青 《钓鱼》2006,(18):14-15
子线又叫脑线,是连接钩和铅坠的那段钓线,当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主线,以前早有使用,但不普遍。真正推广和普及的是悬坠钓进入大陆以后,钓鱼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它的变化,丰富了我们的钓法,使我们的钓鱼技术走向更高,充满玄机。下面我就子线的两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粗  相似文献   

19.
自1989年《中国钓鱼》开始介绍台湾长脑线钓法以来,我把浓厚兴趣倾注到长脑线钓法的学习、研究与探索实践之中。由于长脑线钩、坠、漂的组合特点,其浮漂反应灵敏,铅坠隐蔽性好,钓获率高等优点,远为传统钓法所不及,这是广大钓友的共识。但也并非尽善尽美,仍有不如人意之处。在实践中我认为,目前长脑线钓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调目”要求精准度高也使垂钓者不够顺心。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长脑线钓法虽新颖别致,是钓法上的  相似文献   

20.
傅常奇 《钓鱼》2004,(20):17-17
散漂(也称七星漂)常见于传统钓法,随着悬坠钓立漂的出现,有许多钓鱼人认识到立漂的优点也开始使用起立漂。尤其是在年纪轻的钓鱼人中很是盛行。因为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很快能就掌握悬坠钓的技术,这其中包括如何找底,如何调漂以及如何掌握提竿时机等。然而,对于老年钓友来说,即使是钓了很长时间的了,也感到悬坠钓很难掌握。主要问题是找底难,掌握提竿时机难。因此,在钓鱼活动中除了会使用散漂,也喜欢用普通的立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