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小说并不多,但是却极有份量。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讽刺形象和讽刺艺术风格,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钱钟书小说的讽刺艺术:首先,钱钟书小说的讽刺形象是独特的——是对病态知识分子的机智讽刺。其次,钱钟书在小说中运用了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再次,钱钟书小说的讽刺语言是独特的。幽默隽永,奇趣横生,几乎是涉笔成趣,浑然天成。而大量比喻的运用,则是其小说讽刺语言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吴敬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一节中的对比艺术,指出小说善于在客观的陈述描写中揭示深刻主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性作品,突出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继承了明清以前小说在讽刺艺术上对比、夸张等惯用手法,还独创了讽刺艺术的新特色。在讽刺的内容、手法、以及对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单单从以往的典型性、真实性等角度来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4.
<何典>文本中艺术辩证地运用了虚实对比、悲喜对比、雅俗对比和断续对比的表现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讽刺风格,增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和文本的艺术张力,从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显得"分外精神".  相似文献   

5.
鲁迅开拓了清代讽刺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讽刺"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背景、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特别是对《儒林外史》的研究考证,奠定了《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6.
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从讽刺的范围、力度、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从讽刺的范围看,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讽刺的力度看,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从讽刺的手法看,灵活多样,主要运用了比喻、心理刻画、漫画法、戏谑法等;从讽刺的艺术效果看,入木三分、切中肯綮,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池莉小说将诗意的优美情怀溶解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细心的读者可以透过池莉小说对于生活现象的真实描写领略到生活的诸多美好的层次和特质,真正享受文学怡情养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将蒲宁的《档案》与果戈理的《外套》进行比较,分析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含泪的笑”、尖锐的矛盾冲突、讽刺肖像画等艺术手法是蒲宁对果戈理的继承;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的真实性、人物的生活化等方面是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2010年推出的小说日光以幽默讽刺的语言,荒诞戏虐的情节安排,夸张以外的故事结尾,使读者感受到在新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堕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历来被人们所赞誉,其讽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讽刺对象的悲喜剧结合以及讽刺技巧的多种多样,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推向艺术颠峰,从而达到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的叙事语言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既有传统叙事文学的简练美,又摈弃了口语中粗俗的成分,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明显的典雅和文人化特色.同时,小说语言还具有强烈的嘲讽意味.显示出幽默、讽刺和诙谐关的艺术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与作者身份、经历和创作历程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近现代的众多作家中,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其苍凉的情感,冷艳讽刺的笔调深受人们喜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带着一股浓浓的苍凉气息,正是这种"凉"的笔调成为张爱玲所特有的标签,张爱玲的文风和其身世、家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艺术风格,旨在进一步感受这位独特的民国作家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  相似文献   

14.
《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并征服世界文坛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格列佛游记》中,乔纳森.斯威夫特以他独有的政治视角,严谨的写作态度,和令人钦佩的丰富想象力,用它尖锐而锋利的文笔,影射和讽刺了当时腐败的英国社会现实。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他以幽默的语言丰富了故事的道德含义,以荒诞的剧情讽刺了现实社会。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生活和个人经历中,使他了解到爱尔兰人民被剥削和奴役的事实,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小说《格列佛游记》,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讽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京味小说"中,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北京的人、北京人的语言都是这种文学题材的一种标志性存在.虽然时代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使得"京味小说"中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对这种变化过程的整理,总是能够理清脉络并追根溯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京味小说",认识"京味"."京味小说"作为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形态,以其风格现象引人注目,特别是新京味小说,它不仅继承了旧京味小说的传统,在新的时期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从中古时期走向近现代的启蒙书,它和《红楼梦》先后出现于18世纪中期,即封建社会最后“盛世”——乾隆年间。在作者吴敬梓笔下,中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组组生活在科举社会里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和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写实人物形象。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敏锐的洞察力、恰当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小说中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对自己的群体进行了提示和预警,探索了知识分子在举业至上主义和八股制艺的牢笼下如何冲决精神罗网问题。  相似文献   

17.
蒙太奇是电影的构成方法,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和思维方法。然而,在艺术表现多元化的今天,小说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种"陌生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显现出了新的生命力,拓宽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几个典型形象进行原型考证,分析了作者吴敬梓是如何对生活原型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从而进一步揭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小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罗韵 《职大学报》2016,(4):23-27,51
徐小斌小说从圣经故事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其文本通过对"该隐杀弟"、"失乐园"等圣经情节的模拟与变形来书写她的个人意识与女性情怀,使其小说在与圣经遥相照应的同时又别有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