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为基础,以批评性语篇分析为方法,以《人民日报》对“热比娅”和“世维会”的报道为分析对象,在解构文本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人民日报》的报道倾向与价值取向,透视中国主流媒体报道社会安全事件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方式,探索意识形态对现实实践的指导和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2.
冯克 《军事记者》2006,(10):48-49
历史进入21世纪,也许没有人会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倾向性而拒绝承认其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但是,囿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在许多国家里,马克思的著作是被禁止的”。并且因之产生许多对立的认识。李·本森在承认“马克思是一切时代中的最有影响的社会理论家”的前提下,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对立:“在所有方面,关于马克思的‘巨大争论’强烈地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而不是科学的倾向。”这一现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由于过分强调其政治倾向,而低估、忽略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对于世界各种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  相似文献   

3.
王波 《山西档案》2005,(5):20-24
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有两大先天不足.一是档案利用条件的欠缺;二是意识形态倾向。作为深层原因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冷战史研究的梦魇.因此,打破它,并建立一种基于相互依存的多边档案交流机制是中国冷战史研究的必然要求。这种交流机制是多渠道的.淡化了意识形态倾向的.它第一次让档案摆脱了在冷战史研究中用“文本解读政治”抑或用“政治解读文本”的两难境地.为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提供了一种类似“规范”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文化从“文化边缘”进入“文化主打”的角色,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对当代文化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日渐凸显。理性地清理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辨析其意识形态的功能取向,探寻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意识形态建构方式,是网络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5.
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和 2 0 0 0年 ,《纽约时报》在报道李文和一案中 ,片面武断 ,做了不恰当的大力渲染 ,使有些报道背离了客观性原则 ,显露出其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而影响这种意识形态倾向的主要因素是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冷战思维和政治偏见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现在,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  相似文献   

7.
每一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都会随着事态的演进自然而然地关注、评判和接受着这些事实。然而,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事实,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形成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社会舆论;而在相同的社会群体中,最终会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保持近乎一致的舆论倾向。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 事实上,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是遵循着“自然化”游戏和“结构法则”这两个内在规律。所谓“自然化游戏”即为尽量隐蔽意识形态对舆论进行“框架”的效果,让人们视经过影响的舆论事实为事物的原始状态,从而引导人们信服和接受这一事实;结构法则是指存…  相似文献   

8.
陈沛 《网络传播》2005,(1):54-54
“在信息与文化渗透日益严重的今天.如果搜索引擎内容完全由意识形态与文化倾向所迥异的国际搜索引擎厂商提供,我们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袁瑾 《网络传播》2004,(8):62-62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但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网络那样,真正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崭新的人类环境,并如此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新征程,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纵深发展的快车道,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必将处于意识形态舆论旋涡的中心,势必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与形塑,以全媒体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全媒体为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以全媒体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泛娱乐化”“信息茧房”“网络暴力”等现象所带来的现实困境。为此,通过培养全媒体素质人才队伍、善用全媒体填补传播短板、加强全媒体传播平台监管的方式,积极探索以全媒体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助推大学生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11.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扫黄打非”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环境、新的情况。以往,“扫黄打非”首先考虑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需要。按“三个代表”的思想重新审视“扫黄打非”工作,可以说,“扫黄打非”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密切相关的。“扫黄打非”要上新台阶,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传播又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能动传播,具有无法克服的意识形态属性,其中也蕴含着认识主体的意见、看法等倾向。在实践中,传播者不一定要站出来表白倾向,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选择、事件的组合等方式,“用事实说话”,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找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体现出传播者“受众中心”的认识和关怀。我们讲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关注是以关怀人的需要,以实现关怀价值为目的的非功利文化,因而价值性是人性关注的一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模式引入新闻产业的过程,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日益递增,科学精神中的知识性、功利性自然会影…  相似文献   

13.
新闻在世界选举民主中的历史已被描述为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开端,这种认同是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社会独特地位和作用的诉求,是建立在职业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并得到其坚决捍卫。尽管新闻学研究有关文献将新闻理解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但是学者们倾向于将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石或多或少视为理所当然。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意识形态的理想价值观,考察当下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环境中,这些价值观是如何遭到挑战和演变的。  相似文献   

14.
对话理论下的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有关“民生新闻”的三个问题:第一,从“民生新闻”的选题来看,它是“与民沟通”的对话。第二,从“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来看,它又是“得民认同”的对话。文章第三部分提出了“民生新闻”要警防的三个误区:去“政治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和“同质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认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国的图书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最后通过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的反思,得出启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去中心化”“众声喧哗”的网络虚拟空间内凸显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传播模式、信息架构、传播环境三个方面尝试把握新型传播形态的脉搏,以不同以往的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媚 《今传媒》2023,(3):99-101
“冷幽默”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幽默”,它是在本土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冷幽默”是含蓄内敛的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用幽默的语言形式道出荒诞的本质。“冯氏”贺岁片用“冷幽默”隐喻当代社会中一些荒诞不合理的现象,而“荒诞”源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矛盾。审美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从冯小刚电影中“冷幽默”审美形态的特点,也可以透视出别现代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8.
出版是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出版的政治价值根植于意识、思想、信念层面,文化价值根植于国家、社会和国民层面,涉及到公共性、真实性和异质性的“多元”出版文化与权威性、倾向性和话语性“一元”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出版需要把握好一元导向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反主流多元导向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出版“产业”利益追求和“事业”文化使命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文化使命环境中,社会性、媒介性、公共性价值决定了出版的内在价值。出版价值诉求是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实践活动的“多元”,又是社会属性意识理念的“一元”。出版价值诉求遵从“阶级性—人民性”统一价值、“群体符号—个体自觉”递进价值、“监督权—自由权”融合价值的行动逻辑,其中,统一价值是根本价值,递进价值是核心价值,融合价值是负荷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安全与支撑技术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网络文化安全,概况起来是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即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传播程序和规则自由化”、“网络成员身份数字化”为特征的环境下,“保护文化和资源的安全,维护信息时代的社会秩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知晓网络舆情——网络社会的民众合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内容更好看、形式更多样、倾向更主观、结构更戏剧化的“新纪录片”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