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引人注目的是,纲要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时尚扫描     
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记者吴晶、周玮)我国13日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部分小学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不少学生家长都反…  相似文献   

4.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中学语文课增加诗词的比重;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纲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5.
董葳 《小学语文》2014,(3):31-31,56
[教学理念]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  相似文献   

6.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达红 《现代语文》2010,(9):19-20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6年11月4日由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呼吁,应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  相似文献   

8.
背景材料 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这个《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而成,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9.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经典是引领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诵读经典,对帮助孩子领略文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培养高尚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资讯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国务院于5月中旬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共分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大部分。《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  相似文献   

11.
新闻背景: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幅壮美蓝图,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明确了文化  相似文献   

12.
吴穗章 《师道》2010,(5):22-23
21世纪初叶,我国正处在世界风云激荡中崛起的历史关头。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当今中国人最关心的话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采用表演法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南开大学的陈洪、李瑞山等先生,把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媒介,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近日批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全文也随之公布。作为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纲要》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如何理解制定《规划纲要》的背景?《规划纲要》体现出了哪些理念?“十一五”教育的重点难点工作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力主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近日批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全文也随之公布。作为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纲要》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如何理解制定《规划纲要》的背景?《规划纲要》体现出了哪些理念?“十一五”教育的重点难点工作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的大学语文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一致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等性质特征。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同样还具有实践性特征。但是在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严重缺失的。  相似文献   

17.
《神州学人》2007,(2):42-43
科技部日前发布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十一五”科技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该《规划》共分“形势与需求”、“思路和目标”、“重点任务”、“体制保障”四部分,全文34000余字。本刊将分期摘登有关内容,每期标题由编者另拟。  相似文献   

18.
张小美 《教育》2011,(3):29-29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城市的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又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社会法制越来越健全,人们的道德观念却越来越缺乏.那么,如何使国人从小就打好道德基础,去抵御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大学语文必须尽快从“边缘”向“核心”迈进。为此,高校领导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观,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语文的研究、管理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