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是用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达,诗性地表现人的个性生存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1]诗性特质是散文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运用  相似文献   

2.
在俄苏历史诗学发展的脉络上,形式主义学派直接继承并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他的学生直接承继他的理论并发展创新;借用维谢洛夫斯基关于艺术形式演变的观点,提出了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诗学理论;从维氏对于诗性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语源学究和区分受到启发,提出诗性语言和非诗性语言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史记》除了自身的史学特征之外,还呈现出浓郁的诗学特质。司马迁在取法《诗》《骚》传统和熔铸身世之悲的过程中,形成《史记》抒情言志的诗学内质,连类美刺的诗性思维,参差摇曳的诗化语言,悲凉慷慨的诗歌意境,这些都是《史记》诗学特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要览     
解读“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理论视点及其教育意义 ;论教师实践知识与实践教育;建安风骨的发展历程;严羽诗学“入神”说试析;宗白华美学诗性品格解读。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以说理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由于孔子及其弟子强烈的情感灌注,使《论语》蕴含着浓郁的诗情美。而多种诗歌手法的运用,又使《论语》的语言具有如诗般的整饬美、音乐美、雕塑美。这些诗性美的产生无疑与孔子的艺术修养、诗人气质有关。研究《论语》的诗性美,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论语》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小说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是一位具有诗性智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诗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时间的诗学的魅力来自于他对时间透视的诗性思维,悲叹时间流逝的沧桑感以及为逝去的美造像;悲剧的诗学源于作家深厚的悲剧意识,他小说中的悲剧大体可概括为社会的悲剧,精神的悲剧及个人的悲剧三种类型;象征的诗学表现为写实与象征相融,象征包孕诗情,丰富多样的象征形态。  相似文献   

7.
杨录 《考试周刊》2015,(25):21+41
运用诗学理论的相应原理解读散文,无疑能使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审美意义,达成对文本的整体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的重要视角。用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境"这一审美范畴对《荷塘月色》予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艺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创造出了美之物境、乐之事境、真之情景与浑然之意境,达成了美、愉悦、自由,亦即造境、达意、游心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9.
散文中的诗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古老,同时又关乎散文未来的发展、品位提高的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倡扬散文的审美诗性,又要尽可能地为散文的诗性“去蔽”;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还是提升和问离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课程范式中对理性、控制与效率的追求,以及以具体化和标准化的课程目标为唯一导向的行为,造成了课程理论的局限,并由此导致实践中功利盛行等诸多问题。学生天生具有诗性,课程需要引入诗学的观念并进行实践,开拓其本身蕴含的诗性维度,形成对当前流行范式的反拨。课程诗学以诗学的维度观照课程这一文本,是对课程科学维度的补充。课程诗学除了关注课程主体的诗性特征、课程场域中诗性的言说,还着眼于课程的句法规则,并施展出诗学技艺。在观念上,课程诗学是对课程中大写的人的感性与诗性维度的再发现,包括教育中本该饱含的愉悦感;在实践中,课程诗学以学生的体验为课程实施的驱动着力点;在内容上,课程诗学对课程言说方式和句法规则反思创造,实现句法结构的不断更新;在方式上,课程诗学通过新内容、新句法的引入与融合,优化课程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1.
从文体特征看,《项脊轩志》这一文言散文名篇呈现出明显的诗性特征。从文学本体论层面看,《项脊轩志》具备诗性精神。基于诗性解读,文章提出了《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宏富著述、独到见解、新文化运动以来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中西诗性智慧为王蒙诗学出场提供了逻辑前提、理论基石和诗学理据,最终使王蒙诗学得以可能,深入阐释王蒙诗学内生机制与民族文化精神资源的互动关系和深层动因等,是王蒙诗学的当然路径,必将推动后形而上学语境中中国当代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魏禧主要以散文名世,他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长期被人忽视。作为清初遗民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都具有鲜明的遗民特色,影响较大。深入探讨魏禧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清初遗民诗歌的审美特质和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是2005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很多对其的研究以成长主题或象征隐喻作为切入点,而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风筝图形突显和主题突显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小说内在认知理据的挖掘,使其主题意义得到更充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花儿”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有关“花儿”翻译作品及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民族志诗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如何记录与翻译土著民族口头诗歌以保留或还原特有的诗歌性、表演性的诗学理论,对于“花儿”这种典型的口头诗歌的记录和翻译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在现有“花儿”的英译中,译者基本没有传译含蕴于歌词中的诗性与音乐性。由此出发,本研究采取民族志诗学理论视角,在“河州花儿”的英译中最大限度再现含蕴其中的诗性与音乐性,旨在为西北民歌英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的建构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和俞平伯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他们既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又是杰出的诗论家.朱自清和俞平伯过从甚密,曾以同题散文流芳后世.我们今天对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们散文创作的贡献上了,往往忽略了他们在新诗上所做的贡献.通过对他们的诗学观作一个细致而全面的比较,从而找到他们和新诗运动初期的共同特质,由此肯定他们在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简媜散文的诗性特质与其独特的审美感悟能力息息相关。其表现有三:其一,得失随缘、随性洒脱的因缘观;其二,自由自在、心安自得的生命观;其三,圆润性灵、诗意盎然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以诗人身份闻名的雷平阳在其散文创作中蕴藉着丰富的“诗性”因子。《雷平阳散文选集》是作者从私人的角度,以“诗性”之笔构写云南的篇章。从语言、空间想象和现代性叙述形式三个方面介入,对雷平阳散文中的“诗性”进行解码,可以窥见雷平阳散文在“诗性”书写背后所隐含的对文化“同质化”反抗和拒斥的写作姿态,以及对“底层”生命存在价值的质询,进而管窥主体在散文“诗性化”背后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9.
张黎明 《学语文》2022,(4):81-83
统编版初高中教材上的经典散文《春》《雨的四季》《桃花源记》《荷塘月色》等篇目,历来被许多研究者称为“诗性散文”。但教材、教参在提到散文“诗性”特点时,表述一般都比较零散和随意,缺乏系统的总结与阐述,因而为了深入理解和高度把握诗性散文,有必要对其特点作进一步分析和归纳,这样才能真正认识诗性散文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王蒙小说《春之声》的音乐性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的小说<春之声>发表在新时期文学之初,因其意识流小说的笔法被认为是标新立异之作.阅读<春之声>可以深深感受到融贯其中的音乐性和诗性,然而其音乐内涵、诗性特质与西方意识流小说不同.解读<春之声>的音乐性与诗性,对我们探讨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