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开头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其中的“河”怎么解释,许多注书都不置一词。人们都认为:在上古,“河”是专指黄河的。比如《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据此,有人认定此处的“河”也毫无疑问是专指黄河的。  相似文献   

2.
《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出现“江”“河”二字甚多,这两个字可以按照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也可泛指其他河流.其泛指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之精品,其中“江”“河”出现甚多,专指“长江”“黄河”者有之,泛指一般河流者有之,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某河者有之,现将其表现归类如下:一、凡文籍中所言及的事件有比较明确的地理位置或“江、河”...  相似文献   

4.
《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出现"江""河"二字甚多,这两个字可以按照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也可泛指其他河流。其泛指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蓬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其中的“河埠头”是什么意思?据《篇海类编·地理类·土部》:“埠,见《大明律》,官牙埠头,船埠头。谓主舶客商买卖货物也。”《正字通·土部》释日:“埠,舶船埠头。《通雅》曰:埠头,水濒也。”因此,“埠”指停船的码头。而在宋朝以前,“埠””都被写作“步”。清翟灏《通俗编·地理》:  相似文献   

6.
邹联琰《文言词汇基础知识》(天津版)释“河”古义说:“专指黄河。”该书引例从《左传》到《促织》,可见,“古”是指五四以前。邹释忽略了词义的时代性和特殊性,会令初学者如堕五里雾中。 王力《古代汉语》释“河”说: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关中东府合阳县黄河边,因为三门峡大坝拦河截流,造成一带湿地.湿地现出一眼涌泉,于是有舆论认为此即为《诗经》首篇之“河之洲”.本文即从周、召分地起论,再细说关雎鸟和荇菜的产地,明辨了此处并非《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之洲”.  相似文献   

8.
对《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句话中的“践”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践,踏。”教师用书则把这句话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解释和翻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三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课文注〕河阳,黄河北岸。何谓“河阳”?历来有二解:一,“河”专指黄河,“阳”是水的北面,河阳即黄河北岸;二,河阳是春秋时晋地,故地在今河南孟县。课本取前解,不确。  相似文献   

10.
“河伯”与阳侯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河伯》诗,是《九歌》中最难理解的一首。首先是“河伯”名称中的“河”与“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沾了边。于是,有人根据“先秦的‘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断定《九歌》的“河伯”祖籍是黄河流域。因为楚人祭“河伯”,证明楚人来自黄河流域。这样《河伯》诗就被牵扯到楚民族发展史的争论之中。其次,河伯名称又与《史记·滑稽列传》的“河伯娶妇”故事中的“河伯”①,同名同姓,于是又有人据此断定屈原的《河伯》诗,是写“河伯娶  相似文献   

11.
‘置之河之干兮’中‘河’讲为‘黄河’吗?查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均回避了这个问题,一些中学诗文讲析如《中学古诗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也未做讲解教者一般讲为‘大河’、‘河水’。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课文‘预习提示’言:魏,指周朝初年分封的魏国(现在山西省芮城县北)。从《中国政区图》(三百万分之一比例)和《中国城市交通地图册》可知芮城在山  相似文献   

12.
《唐雎不辱使命》中,“休祲降于天”一句中的“休祲”,《古文观止》和《古文观止鉴赏》都将其解释为“吉凶的兆头”,但“休祲”一词理应为偏义复词,专指“祲”,也就是凶兆。只有如此解,才能将唐雎为完成使命不惜以命相搏的牺牲精神体现出来,从而凸显题目中的“不辱”二字。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歌仅六首,但都脍炙人口。其中的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这首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易“河”为“沙”,“远”为“直”。初看两句有相似之处,因为从远景来说,都有洁白的云彩,晴明的天光;从近景来看都有辽阔的地面,荒凉的景色,体现出边塞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等古籍所载西汉元光中“河决瓠子”及汉武帝亲临濮阳率众堵决口,是黄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有学者甚至把这一事件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根据古籍记载和学者研究,加之实地勘查,其地望应在今濮阳西南的焦二寨一带,而不是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15.
一个被评为“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二月河。一个短短几年时间内创作了长达500万字系列历史小说的作家——二月河。一个年过半百仍求学不止、笔耕不辍的作家——二月河。一个当年曾被老师判定为“饭桶”,而今却名扬天下的作家——二月河。随着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横空出世,作家二月河就像他的名字——冰消雪融、浪涛汹涌的二月黄河一样,以不可抵挡之势奔流而来。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海外的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语文世界》的“探访目标”。  相似文献   

16.
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语言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汉语的词汇来说,虽然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马等)是稳定的,从古到今意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也有不少词汇的意义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起初专指长江。“河”,起初专指黄河。现在“江”“河”已经变成了河流的通名;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在古代作“气味”讲,现在则专指“腐臭的气味”。《周易·系辞》上有这样一个句子:“其臭如兰。”如果把它理解为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关中东府合阳县黄河边,因为三门峡大坝拦河截流,造成一带湿地。湿地现出一眼涌泉,于是有舆论认为此即为《诗经》首篇之"河之洲"。本文即从周、召分地起论,再细说关雎鸟和荇菜的产地,明辨了此处并非《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之洲"。  相似文献   

19.
《庄子·秋水》中写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意思是: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作者庄子是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他一生的活动区域也大致就是这个范围,文章中的“河”在古代就特指黄河,很显然他写的应该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事。可地理常识会告诉我们,这一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每年…  相似文献   

20.
岑参 《走马川行》诗中的 “走马川”到底是哪里? 朱东润先生和林庚先生等在其书中注明为 “且末河”, 这是错误的。本文用充分的论据证明, 走马川决不是且末河, 而应是今新疆西北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克塞湖东百里左右雪海边上的、一个名叫 “走马”的戈壁平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