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胡鸿杰教授所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和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以下简称《模式》)一书。胡教授对中国七十余年档案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宏观审视,可谓是档案学研究中别开生面的世纪巡礼。  相似文献   

2.
在胡鸿杰老师的<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一书中的第四章档案学的学者构成中,他把中国档案学者形象地分为了档案学的"启蒙者"、"开拓者"以及"继承者"并对档案学研究者三类人群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一书从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视野探讨了档案学理论范式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本文是笔者在通读完丁华东教授所著的《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一书后,就其内容、写作特色以及笔者研读之感所做的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档案学论衡》是档案学的一部上乘之作,本文从《档案学论衡》一书中的档案学发展的内部协调论及档案学共同体的建设展开,以期对档案学术共同体建设有所了解,促进档案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理念与模式——中国档案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各个时期 ,都产生了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著述 ,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群落。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形成近70年的学科 ,事实上已经对科学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笔者认为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国档案学自身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实现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是指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分析和看待事物的基本思想 ,而中国档案学的模式则是在其理念作用下形成的一整套“制作学科”的行为方式。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是通过形成学科的基本因素、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学科的切入方法体现出来的。因此 ,研究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探寻…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及档案管理实践的拓展促使了档案学研究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促使档案学人对档案学本体进行反思与重构,以适应档案工作实践的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一书正是这样的一部批判、反思与重构之作.此书作者胡鸿杰教授将其一贯坚持的“管理学思想”融入档案学研究中,并在各章节巾进行充分展示,可谓将“管理”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7.
《新上海档案》2005,(12):26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胡鸿杰在2005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撰文,继续就重新塑造中国档案学学术尊严的问题,提出:(一)加强对中国档案学学术历史的研究。文章认为,中国档案学是一门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科学学科,因此,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和重塑必须从清理自身的学术历史开始。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价值及其生命力就在于其原创层面的科学精神,即,对中国档案学生存环境的真切了解,及其在此基础上对其命运的明智把握。包括对学科基本理念和模式的打造、对学科发展思路的设计,以及对学科学术价值的关注等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了解档案学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实际应用状况,文章以2010-2014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刊载论文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研究方法应用频次、应用时间分布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耦合状况三个方面揭示科学方法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状况,总结特点,从中发现档案学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档案学的两本著作——《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和《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出发,分别概括介绍两本著作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对两本著作的内容有所了解,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档案学领域的这两本著作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宗培岭在《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2期发表的《档案学理论与理论研究批评》中对我国档案学理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析。作认为:我国档案学理论虽不够成熟,但在借鉴与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有了一套档案学理论体系,为发展我国档案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较档案学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视,但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理论热点多,但研究深度不够.甚至热而无果.至今尚未形成一枝独放的、为国际档案界广泛认可的中国档案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一书出版于2005年9月,是<当代档案学理论丛书>之一.该书主要包括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形成因素、基本结构和学科价值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2.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以下简称《魂系历史主义》)是一部中国档案学者研究西方档案学的专著,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组织编写的《当代档案学理论丛书》之一。2009年初,笔者曾有幸获赠其中的另外一本,细细读罢,不禁为书中透露出的思想之火所折服,同时也获悉了这套深具前沿气息的档案学系列著作,于是对其他的著作也就多了几分期许。如今,《魂系历史主义》摆在案前,拜读过后,遂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3.
评朱玉媛编著的《档案学基础》李宗春近几年来,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为档案界所重视,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由武汉大学朱玉媛老师编著的《档案学基础》一书,可谓是这一领域研究中的新成果。这部书比较系统、完整、全面地阐述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邵华 《中国档案》2014,(3):71-73
从"学科"与"科学"的分辨开始从新中国档案学建立至今,我国档案学界关于"学科"和"科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80年代,吴宝康老先生提出"档案学是……科学",并且驳斥了"档案学无学论"的错误观念;[1]21世纪初,冯惠玲、张辑哲在《档案学概论》中认为"作为一门科学……它  相似文献   

15.
《档案管理与整理》这本书是何鲁成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档案学的最高水平,奠定了档案学发展的基础。书中的档案管理思想,如主张推行文书档案连锁法,提倡采用集中制的档案管理方式,提出机关档案管理人员选拔、训练以及档案工作分配的开创性建议,强调档案点收、归卷、调卷及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对档案管理研究方法的总结,对我们今天的档案管理工作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琼 《浙江档案》2015,(3):19-21
通过具体分析《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一书的研究内容,指出本书在运用理论解释和解决实践问题、哲学原理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的突出特点,并由此引发对档案学研究中什么是档案学基础理论、舶来理论如何本土化和档案学研究中是否需要定量研究方法的三点思考,最终阐释了该书给予档案学界研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与增强哲学素养以及提高档案学研究的认知高度和层次这三点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国家档案局关于在档案工作中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意见》中有关“加强对档案学研究正确引导”的精神,并为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与历史学术委员会召开的基础理论学术讨论会作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于1989年12月6~13日举行了第15次科学讨论会。中心议题是总结档案学研究的经验,对我国40年来档案学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讨论会由档案系副主任曹喜琛主持。有13位同志向讨论会提交了11篇论文。它们是:吴宝康的《评〈回顾与展望——对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和宝荣的《从几个热点谈谈档案学研究的方向、方法》,丁永奎的《当代中国档案学的理论升华——兼评贬低或否定当代中国档案学的几种观点》,沈永年的《从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建设看发展档案学研究》,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档案史》是研究我国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产生与发展等内容的一门重要的档案学分支学科。针对目前《中国档案史》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作者对中国档案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对重写《中国档案史》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重写《中国档案史》教材的时机已经成熟,档案工作者应该适时把握时机,重写一部全新体例与内容的《中国档案史》教材。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在档案学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书。该书论述的“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的发展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价值.而且它的问世弥补了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不难看出.该书选题较为宏观.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20.
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理念对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具有借鉴和导向意义。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具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其成员须具有共同的专业目标和专业承诺、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成就、较强的学术自律性。按照具体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在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内部可划分出次一级的团体。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作用功能的发挥与科学共同体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