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斯特莱斯曼在1923年到1929年期间担任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他充分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协约国与苏(俄)联的矛盾,积极推动德国摆脱战败国的屈辱地位,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使德国在1929年重新崛起。斯特莱斯曼的外交策略为德国魏玛共和国恢复大国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景华 《华章》2007,21(10):35-35
一战后,德国由于战败而陷于内外交困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魏玛德国却在短短的十年的时间里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恢复了政治经济大国地位,德国的外交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十年的外交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国外交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把摆脱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努力的目标,但前期和后期的外交战略不同.施特雷泽曼之前的各届政府视修改和约为德国复兴的前提,采取了"拒约"或消极"履约"的政策;施特雷泽曼政府则认为,只有复兴德国,增强德国实力,才能修改和约,因而,采取了以"履约"为幌子而实为"修约"的迂回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转变终使德国恢复了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德国历史上较之帝制德国具有民主性的魏玛共和国,在其成立后的最初四年,为了生存和发展,推行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适应德意志民族需要的对外政策。本文将简析:魏玛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原因;魏玛政府的外交策略和斗争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5.
刘鹏飞 《历史学习》2001,(10):23-24
施特莱斯曼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于1923年8月出任共和国总理,并在后来历届内阁中连任外交部长。在此期间,他长袖善舞,巧妙地周旋于英美法苏各大国之间,“夹缝中求生存”,利用他国矛盾,左右逢源,大搞平衡外交,从而签订了《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等一系列有利于德国的条约。  相似文献   

6.
浅析魏玛共和国时期民主保障制度的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进行了一次民主化的尝试——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国。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揭开了民主化尝试的序幕。根据国民议会通过的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宣告诞生。但由于德国对新生的议会制共和国缺乏民主保障制度,魏玛共和国仅存在了十四年便宣告失败,德国现代第一次民主化尝试也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魏玛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和重返中国市场,执行了一套以“平等”、“友好”、“中立”为基本特征的对华政策,不仅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促进了中德关系在20- 30年代中期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魏玛政府对战败赔款条款的抵制政策和法国对鲁尔地区的占领,1921-1923年德国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占全国人口56%的中产阶层惨遭冲击,他们对政府极度不满,多从支持政府的阵营里分化退出;1924年以后,德国经济虽有好转,但政府未能妥善解决经济危机遗留问题,中产阶层政治倾向急剧分化,魏玛政府的统治基础就这样一步步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9.
2005年4月10日,德国隆重举行了纪念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活动。纪念大会主会场设在德国历史文化名城魏玛市中心的德意志民族剧院,分会场设在距魏玛几公里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相似文献   

10.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一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昂耐尔·理查尔的力作,讲述了德国1918年到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的日常生活,意图向读者展现魏玛共和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法西斯独裁政治的.本文拟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探讨,提出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论布吕宁和他的“总统内阁”陈晓春关键词魏玛德国,布吕宁,总统内阁魏玛共和国,这个德国历史上议会民主制的首次尝试,只经历了短短的14个年头便寿终正寝了。这一民主制度过早夭折的原因何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的史学家们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12.
失业问题始终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魏玛政府积极建立针对失业者的保障机制。以1927年《劳动介绍与失业保险法》为界标,魏玛德国经历了以"救济"为核心和以"保险"为核心的两个失业保障机制阶段。在大萧条的背景之下,整个失业保障机制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3.
法西斯的特征就是对外侵略扩张。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所以,从那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4.
法西斯的特征就是对外侵略扩张。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所以,从那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2):F0002-F0002
1952年12月出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史研究专家 主要论文:《“美国主义”与文化批评魏玛德国文化批评运动浅析》《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6.
魏玛共和国诞生了德国历史上的首个国家住房政策体系,并由宪法确立了它的社会福利属性。尽管它对德国住房市场的影响力经历中断,但其核心理念却延续至今。本文以政策发展的时间线索入手梳理魏玛共和国政策在1918至1931年的演变过程,揭示其从应对一战导致的特种住房短缺的克服机制向保障大众居住权的社会福利政策转变背后的理论来源、社会现实与政治诉求,并从魏玛共和国特殊国情及住房政策本身制度缺陷出发,分析其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义务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1619年的德意志魏玛公国,就率先公布了“义务教育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李忠东 《教书育人》2006,(11):13-13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是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19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中,就要求父母送6—12岁的儿童上学。对违背者,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时至今日,德国各州不仅都有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而且学校教育的特色日益显明。  相似文献   

19.
李忠东 《上海教育》2006,(7A):37-37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是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中,就要求父母送6~12岁的儿童上学。对违背,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时至今日,德国各州不仅都有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而且学校教育的特色日益鲜明。  相似文献   

20.
斯特雷泽曼是魏玛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从当时的现实出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法德之间的一系列矛盾,缓和了二者的关系,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是一种典型的务实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