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稿,是编辑的职责。但是否可以说,凡编过了的稿子就一定比作者原来的稿子要好?其回答只能是:一般如此,未必尽然。因为确实存在已编稿与原稿相平甚或不如原稿的恃况。这固然与编辑的水平有关,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编稿之前,编辑不善于观察和不注重诵读原稿。编稿的过程有长有短,然而,一般都须经过观察诵读、增删加工、润饰完善三个阶段。其中,观察和诵读,是编前准备,是整个编稿过程的基础。一篇稿子是否需作修改?应作怎样的修改才好?都须通过观察诵读才能作出中肯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4.
科技编辑与作者间的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周洁  王昕 《编辑学报》2010,22(1):10-12
科技编辑和作者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审稿过程中,稿件的采用与否往往是矛盾的焦点,录用稿件能否尽快刊登是矛盾的另一表现形式;编稿过程中,作者与科技编辑在作者专才与编辑通才、行业习惯与编辑规范、内容完整与信息冗余等方面存在矛盾。分析矛盾的特点及产生根源,进而发现编辑和作者二者的共同目的均是高质量科技论文更好地出版,矛盾的产生、消除恰恰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从充分尊重作者、重视沟通技巧、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编稿能力、增强专业素质等5个方面给出解决矛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6.
蒋元明1975年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当编辑。他作为一个编辑,每天的编务工作是比较繁忙的。上班约稿、编稿、接电话,接待作者来访;下班后又要忙家务,买菜、作饭、洗衣、带孩子。他的孩子才六岁,比较淘气,又喜欢“缠”他.他的爱人,工作单  相似文献   

7.
“倚门等稿”的启示田厚钢近看了两则新闻界人“倚门等稿”的轶事,很受启发。一则是在1934年,老报人林放大学毕业后,到南京的《朝报》当编辑,他一个人编国际版,除了编稿外,每天还要交篇言论,大都是中午挤时间写,工作非常紧张。老板很厉害,每天上班时就坐在门...  相似文献   

8.
执著     
当编辑多年,不知有几万几千篇稿件从眼前滤过。没想到今天编了两篇“不起眼”的小稿竟然激动不已。《“灯亮二更天,墨水积满盆”》写的是一位只有小学程度的中年印刷工人迷上了写新闻。他和青工一起补习课程,参  相似文献   

9.
张羽 《今传媒》2003,(6):57-58
暑假期间,我到陕西省政法委主办的西部法制报社,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锻炼。我跟随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外出采访,在资深的老编辑指导下编稿,努力尝试着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在思路上下工夫 “看稿子”是一个基本功,我从被编辑老师扔掉的稿子看起,一是看这篇稿子为什么会被扔,二是看这篇稿子有什么优点和可取之处,三是如果让自己来操作该怎么办。看完之后,再同编辑老师交流,主要是寻找一条清晰的思路。接下来就是看被编辑老师改过的稿件,看他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10.
编辑编稿,通常只在原文的语句、章法上下功夫。因为原稿并非编辑的第一手材料,如更改、添加内容,难免会出差错。如有怀疑之处,最好向作者询问清楚,或者干脆不编。某报在发表我的《好女婿李瑞宝》一文时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我原文第一句是:“他叫张文,没有儿  相似文献   

11.
成放 《新闻实践》2010,(2):78-79
副刊编辑的传统作业方式是:选稿、约稿、编稿,偶尔自己发挥所思所想或采访一些名人,也来上一两篇,一周对付一至两个版面就完事了。而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副刊编辑则多了一个活儿:自己写博客,不但更多、更方便地与作者和读者交流,从中获得大量来稿和信息,成了“挖稿的平台”;也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中,不知不觉地为自己做了一两件“衣裳”。  相似文献   

12.
编辑编稿,是份内之事。但一遇到名家如领导人或资深者等的文稿,不少人往往会缩手缩脚,不敢选择,不敢修改,不敢加工,致使许多本来可以锦上添花的好稿,因为小的纰漏,而给人留下遗憾。这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编辑所应有的工作态度。记得1984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一篇特写,标题是《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报纸安  相似文献   

13.
连续几天翻阅自然来稿,竟然没有选上几篇可用的。不是说自然来稿反映的人和事不能刊用,关键问题在于写作上的啰嚏,本来用简单的笔墨即可交待清楚,却非要来个长篇大论不可。按规定,消息一般不超过800字,通讯一般不超过2000字,在这个范围内,编辑编稿不费什么事。可是,有些作者一写消息就是二三千字,一写通讯就是五六千字,编辑编稿等于写稿,如果不是特殊的好稿,谁也不想揽下这等苦差事。因为大家都很忙,时间陪不起呀!俗话说:“好话啰嗦三遍,鸣狗都不稀罕”,可见人们对于啰嗦是多么厌烦呀!说话啰嗦,人家看了会皱眉头;写文…  相似文献   

14.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5.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16.
编辑应该有对作者的服务意识,这也是尊重作者的表现。但是在具体的编辑活动中,编辑的服务意识却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以刊用作者稿件前后划界的话,可以从刊用稿件前和刊用稿件后看出编辑服务意识的缺失。刊用稿件前,编辑活动一般有组稿、编稿、签发等几个环节,编辑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编稿这个环节,在编稿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最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断章取义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本来可以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对于作者文稿作必要的删改,以使文稿去除瑕疵,精益求精;也可  相似文献   

17.
甘为人梯编辑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我以为是甘当人梯。编辑好比是个裁缝,是为作者或记者做嫁衣裳的。一篇好稿发表了,一本书问世了,荣誉归于署名的记者或作者,编辑只能当“无名英雄”。这是办报刊或搞出版的需要。有的编辑常感到当编辑“亏了”,这是由于从个人一时一事的得失来考虑的缘故。当编辑的,不妨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多想一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发稿单”的感想可别小看发稿单,它不仅有这份稿件的一些原始记录,如作者的简况,编辑选稿、编稿之初衷等,还有二审、三审对这篇稿件的评价。甚至连稿中的差错也都列有细目,一一记录在案。所以说,发稿单不仅反映了稿件由“原型”变为“成品”的历程,也能折射出...  相似文献   

19.
现在报刊上出现的一些失实新闻,有作者采写稿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编稿方面的原因。许多假新闻确实是作者为追求发稿量或为获取稿费杜撰出来的,这肯定是作者的责任。这方面我不谈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报刊的个别编辑也应反思,媒体出现失实新闻也有他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本领     
编辑的本领林永年就编辑的群体而言,在一张报纸出版的全过程中,编辑起着决定报纸面貌的作用。就编辑个人而言,编稿质量的好坏,处理稿件效率的高低,是和其本领的大小成正比的。因此,努力学习和掌握编辑的本领,无疑是编辑题中应有之义。精心编稿要用细功夫编稿,是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