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裁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现在文艺领域的消解.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语境,有其自己的特点。大众文化既产生了正面效应,同时难免又带来了负面效应。前者表现为消解文化等级秩序,满足大众精神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文明质量;后者表现为导致了人的单向度和人格的片面化,导致了媚俗化,摒弃了文化理想,还导致了无深度性,从而消解了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和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令人担忧的文学市场突显出大众文化对文学的消极影响,本文将对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做一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如今的手机短信文学反映出生活化、去中心、无深度、消解崇高、解构经典的后现代审美倾向,这是现代人处于文化速食时代并患上孤独焦虑症的必然选择.它有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俗文化为其本质内涵,但也不缺乏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拓宽了人类对文学的审美设定.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兴起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力结构.从“诗教”传统到大众文化,文学接受不再是少数人把持的特权.而成为由大众共同享有的权利。就宋词接受而言.“诗教”传统消除了词在原初状态所具有的“异质”特征.从而将之纳入到主流文化的序列之中:大众文化则通过“去道德化”和“碎片化”的方式消解了附着于传统宋词接受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8.
王奎清 《天中学刊》2013,28(5):109-113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广泛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正产生不同程度的消解: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世俗性、商品性、低层次、标准化和媒介化导致大学生理想信仰的缺失和迷失,抑制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造成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世俗化和本能化,形成大学生伪个性生活方式,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去魅",寻求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点,创新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生活,打造精品文化教育,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在当代我们应通过回归原著、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承体系、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倡导老辈学者和古人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等方式,弘扬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电子传媒的发达,对文学经典的重释,出现了一种新的阐释方式——电子传媒的图像化方式。这种方式在后现代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戏仿化形式,使用软化、杂糅、戏谑、狂欢等手段,消解了经典的理性和规范,颠覆和重构了经典。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理想类型"是马克斯·韦伯为应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工具,体现着韦伯所确立的诸多原则,包括价值关联、价值中立以及确保意义上与因果上的妥当。在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后,布雷恩·霍姆斯借助"理想类型"建构了其资料分类模式中由人、知识和社会的特征所组成的"理想类型规范模式"。承袭霍姆斯的资料分类模式,许美德继续运用"理想类型"研究中国大学发展背后的文化与价值理念,并突破了价值中立原则。然而,从整体上看,"理想类型"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还存在明显的应用困境,需对其应用限度展开充分讨论,更好地发挥"理想类型"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和、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生命意义与文化选择相契的心灵境界。他的心灵境界在文本中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儒家的人道主义、道家的人格独立、佛家的精神自由回归到中国当代文学之中。这种对道德式微人性失落的审美反思,他们应以世界的眼光看待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它使当代文学显现出多元化特征.以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为代表性文本,可以探究网络小说在此文化语境下的消费特质与艺术价值,同时可以了解读者审美需求的多变性对作家创作心态及对当代小说叙事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文论思想是先秦儒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方面孟子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它涉及到创作主体、创作背景、语言表现,读者修养、阅读态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除了刘勰、严羽等少数几位文学理论大师以外,还从来没有哪位哲人能像孟子这样把文学批评问题阐述得如此深刻,如此系统。具体来说,孟子的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知人论世;(二)以意逆志:(三)养气知言。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的大众文学是现代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是更具现代意义的大众文学,具有商业性、世俗性、娱乐性、时尚性、快餐性等特征。评判大众文学作品价值优劣的尺度,应是适俗的尺度、创新的尺度和理想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失去了其在艺术表征领域的支配地位,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人的精神生存在物质挤压下的一段艰辛旅程。所谓“文学的衰微”只不过是文学对“人间本位”的回归,技术理性的甚嚣尘上并不能真正压制人类对超越性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士大夫审美人格的建构及其艺术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建构的强调与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进而发展出儒、道、禅各具特色的的审美人格理论,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最光辉、最充分的显现。由于中国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社会角色与实际处境,他们将审美理想人格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表现为文学艺术的艺术人格的建构,从中实现自我心灵、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19.
短信文学的实绩表明其文学价值是多样的,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文学的部分特质,又通过淡化道统,有意地满足人性本质中娱乐审美的需求,打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另一方面,短信文学纯娱乐化的表述倾向导致对作品诗性精神的放逐,互文性和拼贴化的随机性创作模式又使得文学的独创精神和个性色彩严重削减,作品承载的意义因此更加弱化。  相似文献   

20.
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严重的边缘化焦虑、价值怀疑、学科困惑,其核心乃是现实关怀的缺失。现实关怀更多地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够站在现实的出发点上沟通历史与未来的精神,不能把所有精神的内涵都现实化。古其文学研究可以为社会文化提供"意义",是专家之学,要避免为了迎合大众文化而人为制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