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超越常人     
《科技新时代》2009,(10):112-112
如何分辨一个国家究竟是在制造核武器、还是在建造核电站?有多少人会在今年秋季感染猪流感?怎样才能找到地外生命?是什么力量在拉动宇宙向同一个点移动……让我们帮你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今天最热门的科学,迅速超越常人。  相似文献   

2.
通知各期刊编辑部、各有关单位: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民族的科学资产和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科学研究对科技期刊信息传播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科技期刊正在面临着从纸质出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一头靠拢科学原理的研究,另一头紧接生产,因而它是一个中间环节.那么,从易于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观察,技术创新的力量应布局在哪一头?是把重点放在科学的部门好呢,还是搁在企业里面?在科学研究中技术创新是否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国家政府对技术创新抱什么态度?这一系列问题,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模式,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森谷正规用一则寓言形象地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科教文汇》2005,(8):12-13
我想指出,我所说的观点和法国或西方国家所提出的想法不是很一致,但我的观点是很多公民都非常认同的,而且也是不少研究人员非常认同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研并不是仅仅服务于知识,而是科学研究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动力.科学变成了技术性的科学。那么技术性科学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是国家全面落实科技改革的关键年。政府发布科技改革政策的同时,科技界的代表们也在积极地回应。身在科研一线的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声音是完善科技改革的重要力量。秦大河院士: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家全民教育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秦大河院士认为,全民科学素质需要有一个跨越提升,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应将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到2020年超过10%的指标纳入"十三五"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要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中"。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信箱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编辑部同志:看到您们的两个刊物要合刊了,这也标志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敬祝新的科学大众取得成就!近来在这两个刊物上有时发现个别误差或不够准确的地方。我想贵刊负有重要的责任,内容应该力求准确。文稿应请科学家审阅,建立起审阅制度。我们国家的科学普  相似文献   

7.
我是居住海外的中国学者,应该说我的事业是在国外.但我在中国事业的发展是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不开的.我从事材料和物理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的根本就是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讨一些科学上的前沿问题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我和国内的科研合作从1992年开始.第一个合作对象是中国科学院郭可信院士.由于当时国家没有资助国内外合作的项目,郭先生为我申请了香港的王宽诚基金.但由于基金的力度有限,支付一个博士学生就基本用尽了该基金.我们后来的合作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工作的进展断断续续.直到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出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后改称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我有幸得到了首批基金资助.这个基金的获得为我和国内单位开展进一步的合作搭起了桥梁,铺了路,真正开始实现我为国家的科学发展长期作贡献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从全球百年科技史来看,伴随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强化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在深刻认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重大意义基础上,分别从聚焦国家需求"基本面"、围绕前沿探索"无人区"、面向产业经济"主战场"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布局的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未来研究,在方法上应该有它的一些特点。这种特点是什么,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在这里我想提几个问题和同志们讨论一下。 (一)“规划性的研究”与“非规划性的研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社会公共所有,克服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劳动者当家作了主人,整个社会是有计划的发展的。有计划的发展就是对社会的发展事先有科学的预见,并据此确定发展的方针和步骤,组织力量予以实施。计划就是一种未来研究,因为计划是尚未实现的东西,制定计划就是对未来发展事先进行设计。所以未来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对地球科学及其灾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经历了祭祀文化、科学文化与和谐文化三种不同的历史变迁,分别代表着人类宗教情怀的、科学精神的与系统和谐的对地球科学的不同诠释.由此拟说明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息息关联性,进而探索什么是地球科学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