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2.
布朗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布朗族人民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布朗族民俗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布朗族的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这里以介绍布朗族主要民俗文化为基础,旨在对其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布朗族民俗对其社会的重要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我们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来看待布朗族的民俗。  相似文献   

3.
布朗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布朗族人民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布朗族民俗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布朗族的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这里以介绍布朗族主要民俗文化为基础,旨在对其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布朗族民俗对其社会的重要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我们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来看待布朗族的民俗。  相似文献   

4.
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独特的一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以施甸布朗族器乐文化为例,依据相关资料与实地调查内容,结合当地布朗族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将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按照音乐特征、演奏风格和文化寓意等方面分别从吹管乐、吹木叶乐、弹拨乐、口弦乐、陶土乐以及打击乐六大类进行分析研究,以对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献愚策。  相似文献   

5.
一、施甸布朗族民歌产生的历史渊源施甸布朗族,世居高山林密,贫瘠河谷地带,气候复杂多变一山有四季落差较大,生活条件艰辛,交通闭塞,过去一直处于刀耕火种,放牧、狩猎等"原始"生活环境之中。随着历史发展,大批汉族不断地迁居施甸,给当地布朗族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与汉族文化,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布朗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如今,众多存活下来的口传文学,如:神话史诗传说、叙事、谚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布朗族双语师资培养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关系到少数民族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帮助布朗族学生认同国家主流文化、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并融入到世界文化中,是推动培养布朗族双语教师和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朗族弹唱"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在重大节庆或仪式活动中以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布朗族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布朗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传承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大力弘扬布朗族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和研究布朗族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和谐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布朗族传统社区具有构建新时期文化环境的现实基础,其中就包含布朗族文化中的“和”文化成分。我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布朗族传统社区进行精神成果总和的构建,就必须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本土现实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善用“和”文化以构建社区“和”文化环境,为人才的精神创造活动提供和谐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施甸布朗族信仰万物有灵,其多神崇拜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民族主观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多神崇拜中的家园文化,对施甸布朗族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有着客观的产生根源及现实意义,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和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发展背景下,面对施甸县布朗族传统文化呈现弱化这一现象,以施甸县两个典型的布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在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及访谈法等方法获取大量研究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揭示施甸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传统文化变迁的地理驱动力,并就如何实现施甸布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较快发展与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之间的耦合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及其传承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是云南省7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布朗族地区及其布朗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南省政府无论是在最低生活和社会养老保险方面、还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五保供养方面,都对布朗族人民实现了最大的保障。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布朗族人民的社会保障还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政府应该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布朗族人民为本和为布朗族人民执政的思想,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布朗族人民同享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布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从施甸县布朗族关于"木老元"的传说,"祭龙""龙井""接五龙水"的习俗和滇西地区"九隆神话"的相关性,以及中国人的"龙"崇拜,可以看到一个滇西边疆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在少数民族中布朗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14.
作为布朗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文化,在内容的形式上都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风格。布朗族的丧葬文化负载着诸多历史文化内涵,向我们传递着许多古代的信息,从而反映出这一古朴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的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布朗族男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弩是布朗族男子进行狩猎活动的最早用于训练和远距离杀伤的武器之一.射弩运动在布朗族中开展得较为普遍.本文就布朗族射弩运动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埃及纺织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介绍埃及的纺织技术和纺织品,并结合科普特时期的纺织考古情况,论述埃及的纺织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最早居住在昌宁县境内的是蒲(濮)人,今昌宁布朗族是古代蒲人的后裔,是昌宁县的土著民族。从相关史籍记载,原始文化遗迹及昌宁县境内与蒲人有关的地名、传说均可考证。  相似文献   

19.
对哀牢后裔施甸县布朗族婚俗传承现在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对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婚姻习俗进行描述及相关研究,对其文化现象中所体现出来的传承性这一民俗特征进行思考,以期对施甸县布朗族婚姻习俗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理性分析,并对其婚姻习俗的状况作"现在性"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
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有人口约1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洪市,临沧市双江县、永德县、云县、耿马县,普洱市澜沧县、墨江县。布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