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笑话捕手     
如此省略:在元旦晚会上某同学要为大家唱一首歌,歌名为“吻别”,节目主持人来了个简单利落的报幕:“下面由×××同学为大家表演吻别!”  相似文献   

2.
【案例】 2002年初中升高中考试哈市32 中考场上××同学在考综 ,合科时焦虑地对父亲说我不 , :“想考地理题 父亲问: ××你 。” “为什么不考地理题 ××说 。” : 地理学科今年第一次考地理“ 。学科那么难我肯定考不好非得 , ,考砸了不可 ××的父亲找到 。”我说陈老师你快过去看 :“看××她不想考地理学科了怕 , ,地理学科考砸了 我找到×× 。”问她××你怎么了为什么不 :“ ?想考地理学科 ××说地理 。” :“学科中的地形气候太难学了我 ,怕考不好丢面子…  相似文献   

3.
默墨【请你判断】例句: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默·守·成·规·,否则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错误辨析】可能很多同学都看出了例句中的毛病——“默守成规”一词错了,“默”应写作“墨”。为什么要写作“墨守成规”呢?原来这里的“墨”是指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翟(dí),相传墨翟善于守城,后人便称善守者为“墨守”,而成规是指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成语“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含贬义。你们弄明白了吗?【正确用法】例句1:这次课文默·写·我又没过关,看来免不了一顿责骂了。例句2:墨·守·成·规·,不敢…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的通过赞美“手拉手”活动 ,激励学生“讲文明 ,树新风”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活动方法1 与本班学生、本校低年级同学“手拉手” ,共同进步。2 与联谊学校的同学“手拉手” ,帮危扶困。3 同残疾人“手拉手” ,送温暖。4 与普通劳动人民、模范人物“手拉手” ,学习其高尚品质。活动步骤一、导语学生主持人启发谈话 :同学们 ,今天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欢聚在一起 ,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 ,开展一项有趣的班会活动———夸夸我们班的“手拉手”。二、比一比 :谁知道得多?学生主持人 :我们班上有不少在“手拉…  相似文献   

5.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队会活动 ,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 ,从自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 ,做一个新时期讲文明的孩子。活动准备1 布置中队长组织各小队队员排练有关讲文明、讲礼貌方面的节目。2 “文明少年”达标章若干个 ,光荣花若干朵。活动形式队会形式。活动内容相声、歌舞、小品、快板等。活动过程一、中队长以队会仪式组织开展活动。二、由主持人组织活动过程。三、男女主持人上场组织活动。男女主持人(合) :三月里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 ,“文明之花”开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们 ,同学们 ,大家好!×××班“文明之…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我频繁出示本班学生的名字及他们某时刻在干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练习“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时,我继续呈现本班学生的名字及他们在某时刻相应地做什么,并要求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转换。如:×××同学今天凌晨4:00梦见七颗龙珠。(4:00)×××同学今天早上7:20到校。(7:20)×××同学今天上午10:30出现头晕现象。(10:30)×××同学昨天14:00在上学路上看见两个小朋友打架。(下午2:00)×××同学下午5:35放学回到家。(17:35)××…  相似文献   

7.
孙贞锴 《中国教师》2008,(11):62-63
<正>【镜头一】"哄笑"的背后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回答。许多学生举起了手,而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手举得很高,教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同学,请你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  相似文献   

8.
某同学主动帮人扫地,我随手在其课本上记下:“×月×日主动帮同学扫地。”某同学自习课上讲小话,我随手在其课本上记下:“×月×日自习课讲小话。”某同学课间大声喧哗,我随手在其课本上记下:“×月×日课间大声喧哗。”某同学拾钢笔交公,我随手在其课本上记下:“×月×日拾钢笔交公。”我自称这是“信手拈来的育人之道”。说“信手拈来”,因为这一做法是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经意用到的,并非有意而为之。说“育人之道”,是因为此法经本人的班级管理实践证明是有用的,可行的。它的最大效用,就是能对学生的操行给予及时和持久的督导和激励,催…  相似文献   

9.
“××年前的今天”尚未销声匿迹,“明天同一时间”又不绝于耳。不仅一般场合流行,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十分喜欢:不仅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爱用,而且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0.
×××的话     
【题目】 以“×××的话”为题,写一篇科学小品。 【思路指点】 题目要求写一篇科学小品,即文艺性说明文。这种说明文通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通过让某种物品说话,介绍这种物品的有关知识。所以,写这样的作文,首先应选择一种要介绍的物品,用这种物品的名称补足题目。  相似文献   

11.
活动内容:减灾自救,绝处求生。活动目的:通过队会,使学生认识三大自然灾害的特征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在危急时刻的自救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护和自救方法。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2.活动前在黑板上写主题,贴好“增强自救意识,提高生存质量“!”防灾于未患,减灾于险境!”等标语。活动过程:一、活动仪式: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奏乐,出旗,敬队礼——唱队歌——请坐下。二、中队长宣布: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是“减灾自救,绝处求生”。请辅导员批准并参加我们的活动(辅导员讲话)。请××同学和××同学为我们主持活动。三、…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进行习作自批、自改。【课前谈话】师:几天前我将蒋雪莹等同学的习作寄给了我们喜爱的刊物××杂志社,请蒋雪莹代表她们几位同学来谈谈现在的想法?蒋:我现在想知道在编辑叔叔、阿姨们看来我写的怎样,能不能发表?师:你们是不是也这样想呢?思想感情。然后再指出不足,例如:内容是否具体充实,中心是否明确,当然语句是否通顺也很关键。生3:评价一篇文章我觉得单看形式的东西还不够,文章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看看是不是写出了作者自己真切的感受。当然错别字我们也是必须注意的。【转化角色】师:好,我们知道从哪些方…  相似文献   

13.
前一阵子,听了一堂语文课——《丑小鸭》。学习第一自然段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朗读:“……连妈妈也不喜欢他。”马上,一个稚嫩的声音叫起来:“掉了一个‘太’字!”我暗喜:好,这下有文章可做了。可是,遗憾的是,执教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对,这里还有一个‘太’字。”接着,老师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赶紧添了一句:“××同学的小耳朵真灵!”同学们都向××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因为他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羞涩而激动的笑容。语文课在预定程序中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我的心里却泛起了阵阵涟漪。童话中可怜的丑小鸭因为生得怪…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乘数中间有0的多位数乘法(《三算实验课本第六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教学目的】让学生借助珠算来理解和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书写竖式或拨珠。【教学过程】(一)基本功训练。教师用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和珠算的基本功训练。口算题通过卡片形式出现,指定学生口答。题目如下:34×11;75×75;83×87;304×8;25×4;125×8;0×5+9;8+56×0;26×24;35×35;……口答过程中,教师特别  相似文献   

15.
某一则警告处分中有这样几句:“某月某日,×××、×××两位同学,无视校规校纪,聚众打架斗殴。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给两位同学以警告处分。”读了这则警告处分,总觉得有点别扭,仔细一看,主要是量词运用上有点问题。警告处分一般以文件形式出现,属应用语体,用词力求明晰准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量词“位”表示人时有尊重、尊敬的褒义感情色彩,如“您二位”、“各位”等,用来指称“无视校规校纪,聚众打架斗殴”的学生,确实不妥,如换成中性词“两名同学”、“两个同学”或干脆不用量词称“两同学”就比较妥当了。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作文题是:“观察一个人,注意他(她)的相貌、身材、衣着、动作、爱好.用一两段话把他(她)的特点记下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作文——《我的同学×××》.  相似文献   

17.
1、“漏掉名数”这样说对不对? 为什么? 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 道应用题: 同学们做操,每排占7人,6排有多少人? 学生××上台板演: 7×6=42 答:6排有42人。 教师问:“同学们看,××同学解答得对吗?”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他解答得不完整,少写一个“名数”。教师随手在42后面写上“个”字。 少写名数,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这是错误地  相似文献   

18.
一次上语文课,我正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忽然闻到一股擦火柴味,课堂秩序顿时大乱。我马上责问:“火柴是谁擦的?”一位同学揭发说;“是×××擦的。”这个同学是个双差生(遵守纪律差,学习差),我对他印象历来不好。听到同学的  相似文献   

19.
王兴媛 《科学教育》2006,12(6):14-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冒失学生”提出的青春期敏感问题,作为生物教师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呢?【案例情景呈现1】我在上《生殖细胞的形成》时,在解释“受精作用”这个概念过程中,突然,章××冒出了一句话:“七十二小时有效”同学轰一下笑了,有女同学说“太过分了”。我愣了一秒钟后,很快说:“知识知道得多,不是件坏事,但要能用来正确指导我们的生活”。接着,又问:“你们是从哪儿了解到这些内容?你们还知道些什么?有疑问吗”?学生七嘴八舌问到:“这些药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中有一类探索性试题,其特征为:提供一个素材,要求探索规律,归纳结论。这类试题往往不拘泥于教材,有一定的创新性与陌生度,令不少同学不适应。解这类题常用的方法是归纳·猜想法。归纳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事例出发推出整体的、一般的、抽象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性结论的思想方法,它是人们认识自然、总结经验、处理信息时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用归纳法解题的步骤为: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或验证)。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运用归纳·猜想法解题的能力,以下结合实例评说。【例1】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9×0+1=1,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