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影响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成于乐”思想就认为:音乐可以被用来协调、融合人的各种知识、经验,使人成为一个和谐而完善的整体,西方古代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曾一再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20世纪的日本音乐教育家玲术镇一也认为:通过艰苦且持之以恒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可使幼儿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既定目标的热情。这些经验将为儿童终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巴塘藏族民间弦子歌舞文化体现出成熟的美学思想、健康高尚的审美追求和丰富的创美技艺。圆和转的形式美特征,健康向上的文化品位,产生于音乐歌舞实践而又对音乐歌舞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藏族音乐歌舞的审美方式和佛学修心养性、完善人生的方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乐论,多在世态人情的叙事中加以表现,深入研究其意义能发现音乐与美学理论的许多根本问题,如音乐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专对性、音乐情感的本真性、音乐文本的多义生成及其与接受者的对象化关系的论说,生动反映出自然朴素的美学崇尚,以及对社会、人生与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艺术家,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他认为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必须唤起人人生来具有的音乐本能。凭着这一超前的艺术思想,奥尔夫创造了“元素性的音乐”,这种以最基本、最简单的音乐写作手法创造的是具有宏伟艺术效果的音乐。他的成名代表作、音乐舞剧《卡尔米拿·布拉拿》是他本人艺术风格的最好的体现。当他用元素性的音乐来探索音乐发展的道路时,惊喜地发现:元素性的音乐在儿童那里找到了它“本来属于的地方”。一个新名词——元索性的音乐教育,简称为奥尔夫教学法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突出要求了教学要体现音乐教学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培养也是在校学生的美育培养的重要方面。共产主义的先驱马克思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高中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以音乐作为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学习生活的一种态度以及一种乐观的价值观念,贯穿人文理性为教育主旨是新课标音乐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让学生在音乐中领悟人生、自然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无论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人生的每个不同的时期都能够用音乐生动的表示。音乐能够强烈、明确的表达人们内心世界,音乐能够影响和激励着人们在精神与灵魂的阶梯上不断攀登。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谈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本文就对试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后的人生感悟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传统音乐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以教师为中心、轻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须动脑;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音乐教学中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不注重音乐教学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相对简单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艺术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更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音乐课程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好优质教材,突出课程特点,实施课程整合,以美育人,由美入善,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音乐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人民音乐教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陶冶性格的熔炉。"一个不懂音乐的人,高兴时也会哼出悦耳的音乐;一个心烦意乱的人,听着音乐心情可以恢复平静;一个寂寞的人,听听音乐,心情会变得愉悦;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文选》音乐赋在表现音乐时,隐含了赋家儒道兼有的音乐思想。一方面,赋家受儒家礼乐观的影响和压制;另一方面,他们要抒发自己不同于儒家礼乐观的对艺术、人生的感悟。赋家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突破,体现在《文选》诸篇音乐赋中是双层面的。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舒曼钢琴作品《交响练习曲》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分析,以及对音乐本体的旋律、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研究,归纳出作品的音乐特征及曲作家的创作风格;同时从情感论的视角对作品的音乐美学内涵进行解读审视,透视出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人生。  相似文献   

13.
李玉林 《教育与职业》2012,(14):162-163
文章指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在以下五个方面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历史渊源:贯穿生命始终的人生全程教育;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人生境界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所具有的内容和特征使其内在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生境界的本质规定性着手,分别从基于人性、基于社会和基于个体三个方面论述人生境界教育,可以使人性趋于完善,人的社会性更加全面和成熟,人的个体意识更加独立和健康。因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人生境界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技巧;既得到了情感熏陶,又完善了人格,并从成长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特别注重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在意蕴与闻乐者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的关系,追求"无言而心悦"的"无怠之声"。《天运》中北门成听乐时所产生"惧—怠—惑"逐渐变化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与"人乐"、"和乐"、"天乐"三种不同结构形式和表现特征的音乐之间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庄子对"天乐"的象征性、隐喻性描述,直接从具体的艺术审美体验中走向形上境界和超越性的生命体悟,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与体系建构仍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凸现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发展人的多种生存能力,塑造完善的主体人格。从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这种重“传承”轻“创新”,只见“技能”不见“人”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思想,让自主和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美好的人生离不开音乐,怎样用美好的音乐来培养人,教育人,这是每位音乐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要努力开辟渠道,丰富载体,用音乐培养人的能力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将养生看作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其中有许多与音乐相关的养生学观点,尤其是通过对音乐的有与无、内与外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论述,揭示了音乐与养性、养神及养德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淮南子》中有关音乐的存在本质、音乐与人之关系及其相关内容的梳理,探究其中的音乐养生学思维及音乐养生思想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名人论音乐     
《甘肃教育》2013,(1):61
人们时常埋怨音乐是这样的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但每个人对文学总是能够理解的。不过,对我来说,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不是因为音乐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了。因此,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一段音乐时,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说的都不令人满意。——门德尔松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