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中乔丹.贝克和茉特尔.威尔逊两个女性角度出发,分析了具有男性特质的女性形象特征,从而进一步论证小说中所体现的性别颠覆这一主题。这一颠覆挑战并质疑了西方社会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男女性别规范,抨击了父权制度下为之推崇的男性英雄主义思想,同时也代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从女性身份的层面来审视《米》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女性所承担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都出现迷失、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特质出现异化;其次是从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方式来探究《米》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在《米》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反抗性和自身对男性的依附性也矛盾交织于一体,使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加复杂深沉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女性形象在目前我国电视广告中占有很大比例,但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主要定位于美女和家庭妇女两种角色,体现出了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电视广告仍然是以男性视角来塑造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的结果。因此,我们呼吁电视广告树立人本广告观念,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3):170-171
作家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中没有实际的女性形象出现,但阴性的大海和具有女性特质的小男孩弥补了这一空缺,作为女性形象的替代出现,发挥了女性的作用,通过解读我们能看到海明威极力彰显的男性气概背后隐藏的女性特质的流露和对女性的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麦卡勒斯刻画了一个颇具男性特质的生活在美国南方小镇的女性形象。原本女主人公能干且富有,受到镇上人们的敬畏;后来她爱上自己的表哥,变得柔顺且忍让,却被自己的爱人背叛,失去财富和斗志,成为一只可怜虫。女主人公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但当两种特质开始融合的时候,她却被整个社会所背叛和抛弃。由此可以看出,两性同体在男权社会中只是女性的一种美好的理想,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旧中国,女性背负了比男性更多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社会的多重重负,其社会角色的悲剧性、抗争性,以及文化角色的美学性,能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折射出中国历史文化的非人性特质.“人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鲁迅正式从这一理性视角,去对特定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多维生存状态下的女性,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把握,并成功地刻画出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福建客家女作家何英的《抚摸岁月》是一部反映客家社会风土人情的长篇小说。以“双性同体”理论为主线, 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抚摸岁月》中的母女形象双性同体人格形成的过程,透视母女两人内心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描述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用下双性人格从母亲到女儿身上的发展变化及两性人格特征在女儿身上的和谐统一,为深入剖析《抚摸岁月》中的女性形象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女性教师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她们具有由生理性别本身、社会性别、高校小环境所形成的自身特质。本文在对高校女性教师自身特质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思考高校女性教师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性文学写作的传统源远流长.而真正意义上的英国女性文学则始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得以凸显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觉醒.简·奥斯汀开拓了女性主体意识的那方蓝天,给女性以智力和性格魅力上的肯定;勃朗特姐妹传达出确立女性独立的人格呼声,变女性依附性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盖斯凯夫人则把女性意识从个人感情天地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领域,强调女性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乔治·艾略特从心理道德的角度寻找着女人作为与男性平等而又有区别的特质,力求女性不被自身消解,最后走向人格的独立.  相似文献   

10.
阿尼玛原型是荣格对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的一种概括,作为《红搂梦》灵魂人物的贾宝玉很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特质。准确地把握贾宝玉身具的女性特质对于理解整部《红搂梦》的意含将是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的女性特质从神奇性地被赋予,到在现实中地投射,再到最终地无可投射,深深相关地始终是一个”情”字,他想以”情性”化解世间的暴虐,但冷酷的现实终究抹杀了他的女性温情。他的悲剧,预示着曹雪芹“以情补天“的美好愿望的破灭。  相似文献   

11.
《金云翘传》是连接《金瓶梅》与《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古代女性题材小说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它以一个女性一生的经历为中心,着重写了才女的悲剧。书中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陪衬,而具有了独立的人格;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写出了一个多色调的女性。  相似文献   

12.
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在我国目前的商品广告中占有很高比例,但是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在广告中为女性形象乃至通过广告媒体为女性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设定“应然”的状态,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本文试图透过日益强烈地影响文化时尚乃至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归宿;扬弃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之争,从完整人格意义上寻求女性的解放(或说两性的解放)以及广告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朱丽 《河南电大》2010,(4):47-49
《半边天》是中国成熟的女性电视节目的典范,它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女性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往大众媒介中女性在品性、学识、职业角色等方面被贬低、刻板定型或者女性丧失独立人格、作为男性附庸等情况在《半边天》中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研究华顿的三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夏》和《纯真年代》,从女性人格的角度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华顿小说中的女性尽管受到来自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压迫,但是她们在不断地突破社会习俗的束缚,最终得以自由她实现自我。华顿笔下的女主人公是不断发展的,这其中也寄托了华顿对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理想新女性的探求。  相似文献   

15.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独到的女性视角消解了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在一定程度 上构筑了女性主体意识。但作品中宣扬的恋爱规则与婚姻范式,却暴露出其沿袭男权社会思维模式的局限性, 这种进步与局限性共存的蒙昧的女性意识形成了《傲慢与偏见》独特的女性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她渴望精神自由却无法摆脱物质享乐。通过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丽莉以死亡逃离了物质社会,换取了精神的纯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丽莉的逃离是必然的,而"精神共和国"也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单独存在。丽莉"精神共和国"的追寻之路尽管辛酸,但其中却蕴含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体现了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8.
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从其不同的命运发展历程透视出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点,即:作者是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女性,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塑造女性,男性作家张恨水的女性观受到了男权文化的影响和束缚。  相似文献   

19.
无奈的选择,痛苦的高尚——诙薛涛抒情诗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20.
在春秋时期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子》对女性的母性品质和女性阴柔的性格特质尤为推崇,其实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功利性和积极性,这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崇拜传统、老子哲学思想与女性品质的相合,以及老子生活的时代和地理环境等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