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上帝也疯狂》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喜剧,它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格调轻松活泼,情节虽简单但设计得合理幽默,然而该影片却流露出了美国的大国意识,呈现出浓厚的后殖民色彩,即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来揭开了东西方人的不同:西方人"文明","科学",东方人"愚昧而落后",并且通过对黑人语言的剥夺和对白人斯特恩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揭示了东方人在强大的西方"文明"面前"失语"的现状和白人至上的中心主义。从而强化了所谓的"西方神话"和"东方灰姑娘"的虚假形象,以及影片中对处黑人基的"去他者化"进一步暴露了影片的后殖民意识。笔者就是通过后殖民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影片的后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他者"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隐含了西方对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度张扬。列维纳斯从"他者"的维度审视现代伦理困境,颠覆了传统的本体性哲学,建构了形而上学的"他者"伦理。本文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出发,考察青少年道德主体性失落的问题表征、内在机理等,探索青少年道德主体性重塑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The New Crit icism)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把文学作品视为独立的客体,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正是由于这一点,新批评被认为隔离了文学与社会,是非历史主义的。然而,新批评从不否认历史的真实性,随时流露出的都是很强的历史意识。本文以T.S.艾略特为例,对新批评中透露的历史意识进行阐释。从他早期的作品上可以了解,艾略特激发了新批评派的潮流,而且他的诗作成为新批评理论付诸实践的样板。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可以从其对经典的评价以及对传统的态度得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意象主义诗歌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意象主义运动标志着西方新诗运动的开端。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把英美诗歌从讲究修辞和机械呆板的节奏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新纪元。他对意象的创新意识深刻影响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容闳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是第一个在美国高等学府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本文从他一生的事迹出发,重新解读、体味他的创新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前瞻眼光等优秀品质,以期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秉承西方文化中心从欧洲大陆转移到美国的时代潮流,美国伦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审视当今世界伦理学舞台,美国无疑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重镇"--美国伦理学界在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在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史上一位最重要的剧作家,其作品既继承了西方悲剧传统,又体现了较强的现代意识。本文拟从分析奥尼尔剧作出发,探讨西方现代悲剧的特点。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上概述西方悲剧的发展脉络: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性格悲剧,再到现代的心理悲剧;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奥尼尔的戏剧中所体现出的西方现代悲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然而,在一些美国人的眼中,现代中国依旧是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代名词。文章通过对美国人对于中国印象的认识,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视野,探析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如何避免落入极端的"他者"陷阱,如何在融合西方文化的同时使西方正确认识中国,获取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杜威是近现代西方(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从经验主义出发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点.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及"从做中学"的教育观念对现代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分析杜威的教育观与艺术类学生对待公共基础课学习心理上的共通之处,以强调在艺术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育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对于艺术类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师、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诞辰150周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杜威以敏锐的意识与积极的态度始终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探索。尽管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杜威既受到了赞扬也受到了攻击,但他的学术研究逐步走向成熟,并对美国和世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综观约翰·杜威的心路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一种理想教育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茨威格出身于纯正的犹太家族,同时也是在欧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是"西方犹太人"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也显现出了强烈而复杂的文化背景要素,既保留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意识特点,同时也将其转化为一位欧洲知识分子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追忆和思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展现了其西方犹太人身份认同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和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一样,都是为了克服意识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为此他试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真理论,由"统识"变成"共识",而认识论问题就又转变成了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死亡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关键词之一。文章考察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死亡意识出现的历史渊源.并探讨了现代死亡哲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死亡意识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死亡意识有着自己突出的特征,作家也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7.
对波洛克艺术作品中狂野和神秘的原始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逊.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的代表。他运用极具野性的创作热情和反传统的绘画方式创作出大量惊世骇俗的作品,不仅开拓了"行动绘画"的先河,而且一度推动西方现代艺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是支撑其艺术生命力的精神源泉。这种痴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倾向。在他的诗作中,从追寻到幻灭的恋旧情结和死亡意识的不同彰显可以看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激烈交锋,隐含着他心灵深处的冲突与分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51):24-25
被誉为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之父"的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得益于他的圣经翻译实践,在全球翻译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严复的三字理论"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界最为成熟和影响深远的。奈达和严复相差半个世纪,其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及各自独特的见解。本文对中西方两大主导翻译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更适合时代发展和新形式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性是相当突出的。因此只有深入地研究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才能探讨他作品中那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冰山”的内涵。为此本文力求对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及其艺术作一探讨,以便更全面、透彻地理解他的作品。 海明威的悲剧意识是建立在他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上的,并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消极方面的抛弃和反叛,对西方传统文学观念精华部分的吸取。关于西方现代文学意识我们不妨引用弗索的观点来说明。弗素曾借用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费瑞的“三阶段文学模式论”来分析现代文学意识。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