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B.C.Brookes其人及其情报科学观——纪念Brookes逝世一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Brookes教授的逝世对情报科学界来说如同一颗巨星陨落。本文追忆Brookes不平凡的一生并分析他的情报学观,以此来纪念Brookes教授逝世一周年。  相似文献   

2.
N.维纳在清华大学与中国最早计算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维纳教授来华任客座教授。其前后有关的原始信件及资料,证明了他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等人开创了中国模拟计算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钟训正教授、博士生导师。1929年出生于湖南武冈。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先后曾任教于湖南大学、武汉大学,1954年任教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至今。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师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钟训正院士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弘扬老一辈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先生等人的治学精神方面发挥了承传作用。在建筑教育的领域里,他与孙仲阳教授、王文卿教授合建的(正阳卿)小组,在教学和科研的园地形成了严谨治学、学术民主、提携后辈、承前启后的风格。他与孙仲阳教授、王文卿教授合著的《建筑制图》获1996年国家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他编著了《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国外建筑装修构造图集》、《脚印—建筑创作与表现》等一系列著作,其中三种已在境外出版。  相似文献   

4.
郭爱克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31-232,220
这里讲述的是我个人与德国科学家之间所建立的友谊与合作的故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体细胞可以克隆出完整的生命个体,他的故事也许可以点滴地反映出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长期合作的昨天、今天和它的更美好的明天。我于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学的是生物物理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当时的所长是贝时璋教授,他于1928年在德国土宾根大学动物研究所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我与德国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是受到贝时璋教授的德国情结的深刻感染,得到他的鼓励、教悔和支持。贝时璋教授已经101岁了,他始终对德…  相似文献   

5.
用年轻有为来形容现年33岁的李建东教授可谓恰如其分.他从1978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以优异的成绩依次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28岁时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隔年又晋升为教授.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他还是电子部电科院通信与导航专家组成员,首届国家863通信高技术个人通信专家组成员.  相似文献   

6.
洪德元,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1936年生于安徽绩溪县的一个山村。1957年他怀着发现新植物,开发祖国植物资源的志向考上了复旦大学植物专业。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还大量阅读有关的俄语杂志和书籍。他的论文“RNA的动态与茎尖组织活动的关系”深得王凯基教授和老师们的好评。1962年毕业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著名植物学家钟补求教授的研究生,攻读了四年的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并刻苦自修英语,经考核通过了所有课程。  相似文献   

7.
杰佛里·劳埃德为剑桥大学古典系"古代哲学与科学"教授、李约瑟研究所驻所教授。他不仅是西方古代哲学与科学史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与古希腊思想比较研究的鼻祖。2018年5月,笔者在李约瑟研究所对话导师劳埃德教授,与他探讨中西思想比较过程中的疑难、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以及高效工作的"秘诀"。  相似文献   

8.
刘蔚如  李颍 《金秋科苑》2012,(20):25-28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自1961年留校任教至今,吴文虎教授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尽管笑称到2011年就完成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使命,他却并未打算就此止步,教书育人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他还要无怨无悔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9.
刘蔚如  李颍 《今日科苑》2012,(20):25-28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自1961年留校任教至今,吴文虎教授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尽管笑称到2011年就完成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使命,他却并未打算就此止步,教书育人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他还要无怨无悔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0.
罗毅教授是个地地道道的清华学者,有着严谨的作风。五年寒窗,十年执教,他和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清华是一个给人理想的地方,他的理想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他把自己的一切和他深爱的物理电子学联系在了一起。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罗毅教授凭着对自然科学浓厚  相似文献   

11.
布劳温博士(Pibor Braun)是当代国际知名科学文献计量学家、放射化学家。1932年出生于匈牙利。1956年毕业于罗马尼亚克卢日县的巴伯斯大学(V.Ba-bes University)。从1963年起到现在,他的学术活动回到了祖国,工作在埃得维士·罗兰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研究所。1967年他取得分析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取得了教授职位。布劳温现在除任埃得维士·罗兰大学化学教授外,他还有第二职业,即任匈牙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河北省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他苦心孤诣30年,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硕果累累。他是著名工业废水处理专家马中汉教授的关门弟子硕士、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教授的开门弟子博士,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教授指导的博士后。他34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6岁破格晋升教授。  相似文献   

13.
刚届不惑之年的廉振民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忙。他正忙着筹备今年3月召开的“陕西省首届跨世纪科技人才大会。”他不仅是陕西师大生物系副主任,动物研究所副所长,还任陕西省动物学会秘书长和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 廉教授是著名昆虫分类学家郑哲民教授的学生。在郑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他从1979年开始研究我国蝗虫区系分类。1982年,他首次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发表了我国蝗虫4个新属和21个新种,发现两种蝗虫雌性,并对甘肃省蝗虫区系作了规划,首次提出了区划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十多年来,他先后独立或与人  相似文献   

14.
陈东 《今日科苑》2007,(19):22-23
在台湾的建筑界,成功大学建筑系主任傅朝卿教授是相当特别的一位。他并非以建筑设计而广为人知,而是以扎实的基础研究,在海峡两岸的建筑界建立起他在建筑史与文化遗产专业上的权威地位。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写一部历史傅朝卿,1957年2月24日出生于台南。1979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在学期间受贺陈词教授鼓励,开始专研建筑史。1980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受教于美国著名的学者史摩尔教授及建筑史家詹斯顿,学成后回台湾担任成功大学建筑系讲师,教授西洋建筑史、近代建筑史及建筑设计。1986年,他深感所学不  相似文献   

15.
许维,1981年3月生于天津,现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刚刚而立之年,便成为同济大学目前最年轻的教授,许维感到自己很幸运。然而,他感到更为清晰的却是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也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学者,在生命的长河里,他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教授宋耀祖。峥嵘岁月,风云流荡。自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以来,他始终拼搏在热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前沿阵地,着重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约180篇,与朱德忠合编  相似文献   

17.
炯炯有神的目光,满头乌黑的头发,不是他告诉你,你根本想不到封面上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已经六十有三。他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张登良教授。 张登良教授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赴苏联哈尔科夫公路学院深造,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国到西安公路学院(公路交大前身)任教。37年来,他教书育人,钻研开拓,为我国高等级人才的培养和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截止目前,张登良教授已出版专著5本,仅1992年以来就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他所主持的30多项科研项目中也有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而他在加固土原理和路面材料与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更是一枝独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苏丹 《科学中国人》2007,(10):36-39
李佩成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他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他长期在我国西北从事农业水土工程,水资源与环境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多有建树。近年来他主持了国家项目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与再造山川秀美研究。最近记者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访问了李佩成院士。  相似文献   

19.
赖永榕教授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血液科主任。他1983年本科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并于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赖永榕教授长期从事血液病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正>布朗·P·M·布莱克特(英国,1897-1974年),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克特,1897年11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19年进入剑桥大学的马格达伦学院学习,4年后,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他留在剑桥大学,在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做核物理学的实验研究。1933年,布莱克特转到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担任教授;1937年,他就任曼彻斯特大学的兰沃西讲座教授,并主持该校物理系。1953年,布莱克特回到伦敦大学,主持物理系工作直到10年后退休。退休后,他仍担任物理学教授至1965年,其后任该院高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