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六、创办香港《立报》中国共产党支持我创办香港《立报》 1938年圣诞节前夜,我乘意大利邮船康特凡蒂号只身离开上海。那时,到底去什么地方,哪里将是落脚之地,我心中也无数。总之,上海沦陷了,呆不下去了。当时从上海去内地有一条路线要经香港,于是我旅行的第一站便是香港。在船上不期而遇到了茅盾、谢六逸、严谔声,旅途颇不寂寞。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将陆续刊登老新闻工作者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我与立报》。《立报》1935年创刊于上海,是一张很有影响的小型报。它坚持抗日,倾向进步,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拥有广大读者,销数曾创当时国内报纸的最高纪录。萨空了同志1935年秋到上海参加《立报》工作。1937年11月大上海沦陷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强令所有宣传抗日的报纸一律停刊,《立报》由于坚定的抗日立场,也被迫停止了发行。12月,他乘意大利邮船赴香港。在那里他主持了香港《立报》创刊的筹备工作。1938年3月,香港《立报》和读者见面了,他担任了香港《立报》的总编辑和经理。同年9月,他脱离香港《立报》去新疆。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记述的就是他这一段经历。文章将介绍在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的时刻,《立报》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为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的。而他自己也正是通过斗争实践,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3.
1948年底,我应香港《文汇报》总经理张稚琴先生之邀,准备去文汇报工作。到了香港之后,由于《文汇报》内部人事关系的原因,改变了主意。有一天,在皇后大道华人行九楼的老正兴,张稚琴请我吃饭,席间碰到了胡希明同志,胡这时正在《星期报》作总主笔。因该报的总编辑李子诵先生要去北平,胡约我去接李的工  相似文献   

4.
“八一三”战起,日寇的魔爪伸到了上海,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去徐家汇附近,看见法租界以外的一条马路上,日本兵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利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我心中非常愤恨,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恰好这时候,我接到陈良从武汉寄来的一封信,说陈诚要他转告我,数年前我在南京同他会晤时,他曾请我到他那边帮忙。当时,我曾答应:你们一旦距日本人打起仗来,我就一定去同你们一起打鬼子。陈诚问我是否还记得这句诺言,并希望我马上去武汉和他们一道抗战。与此同时,北平研究院因北平沦陷已无形解散,我们不…  相似文献   

5.
芦沟桥“七七”事变,揭开了日寇侵略我国的序幕。到“八·一三”,他们的魔爪又伸到了上海。在上海,我国军民奋起抗击,不惜牺牲,与虎狼般的兽军作了三个月猛烈战斗之后,不得已撤退了,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在徐家汇附近,看见日本鬼子虐待我们中国老百姓,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礼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使我非常愤恨。回到寓所,就同住在楼下的著名生物学家朱冼讲:我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我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死了比活着还痛快些!”  相似文献   

6.
上海《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24日停刊。该报是四开小型报。它根据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分别办了三个副刊。其中有一个副刊《言林》,与《立报》同日创刊和终刊,由谢六逸主编。谢六逸是个副刊编辑名手。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三期上,登载曹聚仁的遗著《我与我的世界》中提及:“五四运动以后,副刊编辑名手,邵力子、孙伏园二先生而外,黎烈文、谢六逸二兄也为世人所推重,他们都是善于做拼盘的好厨子,富有战斗性,”在他的悉心努力下,《言林》在社会上享有卓著盛誉,颇为社会人士所赏识,所载文  相似文献   

7.
著名报人成舍我办《立报》时,曾经培养和重用了蒙古族报人萨空了,这是他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立报》1935年9月20日创办于上海,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发行量最多的一张小型报纸。萨空了和张友渔先后担任过总编辑。  相似文献   

8.
1935年在上海创办的《立报》是民国时期一份有影响的小型报纸。该报在办报宗旨、编辑出版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体现了大众化报业理念和精编主义办报精神。小报不小,《立报》短暂的绽放为新闻界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从1983年起,为了帮助父亲写关于《立报》的回忆文章,我翻阅了能找到的全部《立报》。没想到那散发着霉味的、发黄易碎、残缺不全的旧报,竞那样地吸引了我,使我感受到三十年代前辈们为了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的高昂激情,为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宣传团结抗日道理所做的努力,以及为群众服务的极大热忱。难怪当年许多读者把它当成亲密的朋友和导师,对它倾注了那么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皖南事变后,重庆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逮捕进步爱国人士的事情不断发生。在安排邹韬奋同志化名离开重庆后,周恩来同志又要我离渝,去海外从事宣传工作。我1941年8月离开重庆,由公路经桂林,转乘飞机到香港。  相似文献   

13.
《立报》是民国时期一份较有影响的、办得较成功的小型报纸,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一份"同仁报纸"、"报人办报"的报纸。它的新闻报道手法和经营管理手段具有现代报业的特征,体现了成舍我的大众化报业理念。  相似文献   

14.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5.
为《立报》立功的“顾竹轩案” 1935年在上海创刊的《立报》,是个影响很大的小型报。虽然只办了两年多即迫于战火,于1937年12月停刊,但销数竟达14万份,开当时报界的最高记录。《立报》拥有如此多的读者,是由于它的政治态度比较好、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等多种原因,但《立报》开始受到读者欢迎,却不可不为一件社会新闻记上一功。  相似文献   

16.
(一)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兵进入上海英、法租界。上海青年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屈辱的生活,纷纷投奔抗日前线。我和同学们一起离开上海,奔向解放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 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火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熟,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到文教系学习。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新闻事业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湘学报》和《湘报》,较之1858年在香港出版的我国第一家日报——《中外新报》,整整迟了四十年。在此以前,湖南多系阅读外地报纸,而以上海《申报》为最。湖南原是湘军的大本营,又位居内地,守旧势力极为顽固,社会风气也十分闭塞。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卷八中说“凡洋人往游历者动见杀害,而全省电信轮船皆不能设行”。  相似文献   

19.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大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塾,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列文教系学习。当时,文教系共有三个队,全由盐阜区去的三个“土包子”当队长,这就是:教育队队长季万(建阳县的),文艺队队长  相似文献   

20.
香港只有近600万人口,却有60多种报纸(其中中文报约40多家),600多种正式注册出版的杂志,每年还出七八千种书,所以香港已成为世界四大印刷品供应中心之一。买报看特方便去年我和夫人去香港探亲,小住了一个多月。我俩都是吃新闻这碗饭的,自然对香港报纸有独钟,每天都看两三种报纸。在香港无需订报,大街小巷、路口转角处,几乎都有书报摊,比我们这里的香烟摊还要多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