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伦理精神则是"个人本位"。"家庭本位""个人本位"分别促使中西方走上了伦理本位和经典的西方式的封建社会。"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互补融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对陈独秀家庭伦理思想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白点,过去的理论研究及传记学作品中虽有涉及此问题的意图,但大多是进行带有贬低意味的着墨描写,缺乏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陈独秀在批判旧的家庭礼教的同时,提倡个人本位,并主张以法制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冲破封建儒教的束缚,追求一种崭新自由的婚姻家庭生活,对中国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景  朱红祥 《文教资料》2008,(27):100-101
农村和城市家庭在教育观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知识本位取代伦理本位成为家庭教育现的主流意识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德性本位是家庭教育观的主体性回归,家庭教育观必须回归到教育的德性上来,重视德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和挑战,现代家庭伦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家庭伦理价值观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家庭伦理原则由家长专制向民主平等转变;夫妻伦理由重理轻情向重情轻理转变;家庭生活由亲子关系为中心向夫妻关系为中心转变;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家庭伦理关系相继发生了变化,家庭伦理价值观念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带来了个人价值、自立自强的新观念.然而,个性的过度张扬导致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婚姻自由维护和保证了个人选择家庭生活方式的自由权利,但无限制的自由也必然冲击家庭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功利价值观念对家庭的入侵,削弱着家庭应有的关怀、合作、协调、情感交流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家庭本位强调血缘关系与身份以及亲属之间亲情,遗嘱人的法定继承人对遗产拥有法定的特留份继承权。个人本位以意思自治为其基础,财产最终处分权归属于财产所有者。学界目前提出的家庭本位特留份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立法应当坚持个人本位,坚持遗产"扶养"的立法精神与理念,保留原有的必留份制度模式,明确法院在决定必留份份额时应当考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家庭的延续和发展是人们生活的重心,人们处事往往以家庭为本位。这种文化因素的形成得益于父系制家庭的建立,血缘纽带的一直保存和延续,儒家的倡导及设计的孝道和家族制度被整合到统治秩序中,政府的制度设置强化了人们的家庭意识,社会的不流动和地方性限制在外在结构上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家庭的认同。人们的家庭生活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首,移孝为忠,注重家庭关系的维系,强调祖先崇拜,以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为人生任务。个人对家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力维系家庭延续和兴旺,这成为人们的责任。但是责任是片面的,人们还希望全家和睦,安居乐业,甚至不惜自我牺牲。这种家庭本位观念是以中国文化为形式以农业社会为特征的,实质是个人意识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8.
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德育内容广泛,其中私德教育涉及自我定向和他人定向的道德,公德教育涵盖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包含对待工作和服务对象的道德要求。中国是一个私德发达国家,素有束身寡过主义哲学和家庭伦理本位传统。学校教育偏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从私德外推公德,致使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个体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以及依赖时间之长短会因进入文明社会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维持中国传统家庭和西方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和秩序就有所差异。但家庭伦理的基本构成却都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家庭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缔结婚姻的目的、意义;以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政治和重伦理两大特征,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文化特质。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儒家教育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而以道家为主要代表的非主流教育思想,则倡导以个人为本位,它打破了主流思想一统天下的僵化局面,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思想出现了重视学西学和关注个体人的发展两大趋势,使个人本位的教育观得到彰显,从而引发了教育领域内的大变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教育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合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学习,对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出了9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在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以家或家族为本位、以父子关系为轴心、以孝为主要运作手段的相对稳定的伦理体系。现代化的社会变革,使得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受到了猛烈冲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婚姻稳定性下降、离婚率上升、婚外性关系的蔓延、未婚同居、家庭暴力等道德失范现象。新型家庭伦理将是建立在自由、平等、重感情、倡导孝道归位基础上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领域都应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而作为精神生产的教辅类产品却在这方面缺失或滞后,教辅类产品的混乱状况,给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为此,对教辅类产品进行规范,确立教辅类产品生产的行业标准势在必行。因此,需对"教辅类产品评价"现实状况作系统了解和分析,才能为行业未来发展寻找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幸福的概念,阐释幸福观的基本涵义,指出幸福家庭的多样性,论证幸福家庭无模式。其主旨在于引导更多的健康合理的、多姿多彩的幸福家庭的涌现。  相似文献   

15.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社会组织,也是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天然实体.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道德经验,它们对现代家庭教育极具启示:有耕读传家的家训利于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孝亲忠君的家训有利于感恩品德和责任意识的养成;惩戒性规范教育有利于提升抗挫折能力;道德教育强调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子成人的道德理想主义尤其应当成为现代家教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正确面对独生子女的特异性,认识到这种特异性不在于孩子是否独生,而在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严格和一味宠爱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都是不利的。不要剥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生活的元素,而是要把五颜六色的生活体验还给孩子。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仅仅去寻求对策不是明智之举,重要的是,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直面自己和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婚姻家庭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确认和保护的本位主体有两个:一是社会,二是个人。保护社会利益需要国家介入,保护个体利益则要重视家庭自治,这就要求婚姻家庭法要充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结婚制度注意到了家庭自治与国家介入关系的协调,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国家介入不当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良好的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是教学理论所要探索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某种共识,才能评判一堂课的好与坏、优与劣,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真实而合理的评价。为此,本文从教学的“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尝试回答了有效教学的主要标准及特征,其中包括六条结果标准和十六条过程标准。结果标准与过程标准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与连贯性,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多重的:有的是一条过程标准与一条结果标准相对应;有的是多条过程标准与一条结果标准相对应;有的是一条过程标准与多条结果标准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即家庭亲密度是影响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和《人际信任量表》(IT)对XX附属中学和XX高中的350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的总体水平偏低,显著低于常模水平;家庭亲密度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有显著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要提高高中生的家庭亲密度,父母应保证与孩子的沟通时间,通过多种沟通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做到与孩子相互尊重与理解,让孩子信赖父母并愿意听取父母的人生建议。社会方面还可以通过创办家庭辅导学校等方式,帮助家长获得更先进的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