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原则与精义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家庭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家庭美德建设,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必须吸收传统家庭道德的精华,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无庸置疑的浅显道理。然而,在人们一方面称赞诸如孝道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批判其局限性的研究模式中,  相似文献   

2.
职业道德建设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唐永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加强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思想道德建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人们不能割断历史,在"废墟"上建设伦理道德。因此,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3.
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日本朝日新闻社、日中友好会馆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现代书法20人展暨第46届日本现代书法20人展》于今年春意浓浓之际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此展于今年初已在日本成功举办。笔者有幸和参展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同去日本参加该展开幕式,在与日本书法家的深入交谈中,我们深感日本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有其独到的理解,而他们创作心态的宁静,也与中国书法界一些人的浮躁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如何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始终思考的一个共同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就是对中国的书法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往哪里创新的问题。中国的书法艺术,始自商代,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之所以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其代代继承,代代创新,代代与时俱进。正因为如此,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产生和造就了一个个书法名家和一大批书法名作。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卓越典范,他们成其大才的艺术道路,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历代的书...  相似文献   

4.
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唐凯麟一道德运行历史的规律性表明,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是一个尊重历史、尊重规律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能否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更是一个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现实问题。所谓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容绕过的严肃的历史性课题。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认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的态度与程度如何,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力度如何,以及在关键性环节促进中华传统道德向现代化转换的深度如何,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与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6.
孝──中国人传统的敬老美德陶丽萍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探究中华民族敬老美德的内涵及其形成,对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建设家庭与社会的精神文明,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尊老、敬老是人们对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等长辈和社会的老年人实行赡养、扶助和...  相似文献   

7.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阎文以儒、道、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特别强调"节俭",认为这是人类美德善政的具体表现。尽管各家学派在此问题上的出发点、侧重点与归结点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最先提出节俭是人类美德这一命题的是墨家学派。在《墨子》书中有《节用》、《...  相似文献   

8.
刘刚 《中华文化论坛》2008,1(1):109-112
孔子将原初囿于家庭伦理的“亲亲”扩展为人我关系“亲人”的社会伦理,以家庭伦理类比社会伦理,但孝、悌为本的仁爱原则,由于家庭关系与非血缘的人我关系有异质差异,因此并不能对等和普遍化为社会伦理,这使得孔子还需从其它来源为仁爱原则寻找依据;墨子以地缘为基本社会关系,不再以特定伦理为社会伦理提供依据,试图从人自身追寻社会伦理确立的道德根源。孔子与墨子伦理思维变化的意义是:一、人性问题逐渐凸显。二、血缘宗亲伦理对日趋地缘制的社会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9.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中化传统文化与道德继承梁希哲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主要点之一,是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丧失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必然是一可悲的群体散沙,最终将走向民族的衰落,甚至是民族的自我毁灭的道路。相反,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继承梁希哲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主要点之一,是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丧失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必然是一可悲的群体散沙,最终将走向民族的衰落,甚至是民族的自我毁灭的道路。相反,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2.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有提高,也需要有普及。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可能更急需普及。如果没有普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就不能代代相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难以建成。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至少有一、两代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  相似文献   

13.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周益锋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长途征战之绝唱,是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的创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神话”,显示了中国人民为求得翻身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14.
当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激烈冲突而无法两全时,是保全生命而舍弃道德原则,还是舍弃生命而维护道德原则?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干百年来,一批批志士仁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死,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壮歌,体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苟子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苟子·正名》这话道出了人们喜生恶死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优质、高速度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为其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精神支柱、知识力量。其中,作为精神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重责、并因此获得发展自身的绝佳契机。即,化建设必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大作为,同时在其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和谐及其进步。作为其基础,我们应当大力发掘和谐化遗产,扬弃传统和谐精神,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传统的资源、化的根据,也为实现社会主义化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和谐奠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过程中,民俗化对他的影响时时可见,他继承、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例子也在在皆是。中国优秀民俗化的继承和运用是流淌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化血液。考察邓小平与中国民俗化的关系,可以从一定角度了解邓小平是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化的,又是怎样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理论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家庭价值观及其形成的文化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家庭价值观 美国人继承欧洲的化传统,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思想的熏陶,加上他们自己独特的化传统,他们既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没有中国传统的孝顺思想,同时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家庭价值观。概括来讲,美国人家庭价值观可总结为:个人独立、个人权利、自由平等这12个字。  相似文献   

18.
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策划、海量采访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唤起民众对于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于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怎样从家庭入手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这个凝重而迫切的问题在“家风之问”中凸显。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建设中,道德建设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必须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之下,梳理过去道德建设和教育的思路,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吸纳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求真务实的新型道德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共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这“三德”内容丰富而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当前,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