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殇》是《九歌》的第十篇。它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也是楚人祭祀为国牺牲战士的乐歌。戴震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屈原赋注》)古代把年龄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叫做殇。凡是在外死在战场的青  相似文献   

2.
《国殇》祀主谓谁?王逸云:“国殇,谓死于国事者”,戴震云:“在外而死者,谓之殇。疡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那么,这些“死于国事者”究竟具体指谁呢?至今说法不一,概言之有三: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国殇》中两句诗所隐含的制度与习俗."左骖殪兮右刃伤"反映了古代车战或平时左骖的地位,因为左骖决定车子的安危和车上人的命运."身既死兮神以灵"则体现了古人形神分离的观念,其影响传至后世.  相似文献   

4.
“国殇”一词现代汉语口语已不用,书面语也很少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伤亡二三十万人。地震发生后就开始有媒体用“国殇”一词来形容这场人类的大灾难。5月19日至21目全国三天哀悼日期间更是有不少媒体使用这个词。如中央电视台连日醒目字幕:“骨肉相连,同此国殇。”5月20日新华网:“据法国《费加罗报》20日报道,  相似文献   

5.
《文学评论》今年第一期刊登刘凯鸣的文章,认为《国殇》中的“左骖殪兮右刃伤”,应释为“左骖马死,戎右被刃创”。“刃”,《周札·冬官·车前人》:“桃氏为刃。”郑玄注:“刃,  相似文献   

6.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5,(4):F003-F004
①国殇墓园的倡建者、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的故居,位于腾冲城南的叠水河附近。这里是他的祖籍地和晚年的居所。②腾冲国殇墓园正门,富有云南地方风格的建筑形式,粉墙素绘,庄重肃穆。门楣上方的“国殇墓园”四字,为李根源所题。⑧小团坡上的烈士纪念塔,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十  相似文献   

7.
《檀弓下》"遇负杖入保者息"当断句为"遇负杖入保者,息","息"为叹息之义,"入保者"为守城士兵。"负杖"乃《檀弓上》"负手曳杖"之简写,意为将兵杖拖在身后地上。"遇负杖入保者息"的意思是:(公叔务人)遇见(守城士兵)拖着兵器进入城堡而叹息。此是形容右师守城兵士懈怠战事之行状,是公室子弟公叔禺人叹息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孔子赞成勿殇汪踦的真正因由。  相似文献   

8.
《国殇》是一篇为祭祀阵亡的爱国将士而作的乐歌,在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和《九歌》的其它篇章存在差异,本文皆在通过分析比较《国殇》与《九歌》它篇的异同进一步解读《国殇》,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乱用虚字     
有人作家书与其兄。时同居疫死一人;而屠肆中肉价大贵;佃户不足,新雇一人充之;又其嫂将分娩。如是琐琐者,亦易了事也。乃其弟好用虚字,其书曰:"同居死了一人,其肉卖至一百七八十;家中新添一佃户,嫂嫂所以肚子又胖矣。"用一"其"字,用一"所以"字,其兄大惊,即报书曰:"家丑不可外扬,人肉岂容乱卖。"兄冒失而弟荒谬,令人绝倒。(清·林纾《畏庐琐记》)  相似文献   

10.
张艳梅 《考试周刊》2014,(14):12-12
<正>一、"当室者"释为"嫡子"不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3月第2版)第14课《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一句,课本注释"〔当室者〕指嫡子"。笔者认为,此注释有两个问题值得斟酌:其一,只指出谁是"当室者",并未释出什么是"当室者"。当室者,指主持家事的人,当家人。既然已加注,那么为了使阅读者更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一内涵的揭示似乎不宜省去。  相似文献   

11.
歪打正着     
《当代学生》2011,(20):40
主持人小夫子:还在为学习文言而苦恼?"歪打正着"保你开怀大笑!笑过以后,可别忘了积极投稿!原句: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楚辞·国殇》)  相似文献   

12.
《国殇》是一首哀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在《国殇》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它的爱国主义主题,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国殇》之创作时间《国殇》是为纪念楚国的一场失败的战争,为悼念死国将士而作的。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楚国将士表现了昂扬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在《国殇》辞中表现得清楚明了,是不必慧眼即可认定的事实。《国殇》之辞悲壮无悔,气昂不衰,不象是事过境迁的追忆总结,而象是身临其境动员敌忾偿血沙场的檄文。“终刚强兮不可凌”,“子魂魄兮为鬼雄”,呼吁复仇之意十分明显,然则《国殇》作时楚国可能正面临另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屈原,这位伟大而坚定的孤独者,以独特的人格孤军奋战。当他徘徊于汨罗江边的时候,只能孤独地与天地对话,对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质问。他就是《国殇》中那些头手分离的肉身,那些在荒野上飘飞找不到回家的路的魂魄。但正是因为这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境界,这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坚持,让诗仙李白大声吟出"屈平词赋悬日月"。  相似文献   

15.
"知人论世"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对万章讲这段话,意在通过书、人、世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古代交友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后世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广泛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阅读与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我熬过了漫长的13年。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我发誓"再也不能那样活"。于是,从1993年起,对陈腐的语文教学痛下刀斧,开辟了一方"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素质教育的乐土。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册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圄,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教活书",我开创了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倘祥,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儒染那融汇中西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7.
《国殇》在《九歌》里,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篇“和其他各篇有所殊异”、“独标一帜”的作品.它不象其他篇那样写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故事;它写的是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为保卫楚国而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的英雄群象.它与《九歌》其它篇一样,也是有所寄托的.屈原之作《国殇》旨在“风谏”.作者是以战争题材,借对死难将士们的赞美和歌颂来劝谏楚王的,希望楚王“悟过改更”,以振兴楚国.  相似文献   

18.
由于年代的久远,传世文本的错简以及传抄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楚辞.九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近年来,两湖的楚简相继出土,为《楚辞.九歌》有关《云中君》所祀之神、《东君》的错简问题、《国殇》是否为《九歌》组成部分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可知《云中君》所祀之神祇为雷神,《东君》在《九歌》中的次第存在错简情形,《国殇》是《九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借阴阳刚柔原理论文说艺,此乃中国传统美学里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究其渊源,其理论滥殇可追溯到人称“东方神秘主义”代表作的《周易》一书。作为华夏上古文明的结晶,由《经》、《传》合璧的《周易》一书对中国艺术的美学智慧有着深  相似文献   

20.
《九歌》是屈原作品里的一束奇葩,而其中的《国殇》是最质实的一篇。但明清以来,学者对之聚讼纷纭。本文试图把《国殇》放在《九歌》的创作背景之下,分析《国殇》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及其作士气、张国威的目的,以此窥见屈原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