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白性教化以对社会成员的规范的一元道德价值设定为基础 ,以个体人格的依附性为基本依托 ,以个体对既定伦理目标的接受、认同、贯彻为目的 ,以威权性、灌输性为其基本特征。独白性教化切合于传统专制型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传输的需要 ,因之而成为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形式。随着独白性教化的社会依据的解体 ,社会道德教化呈现出对基于平等、自主、个性的对话性的追求 ,对话性成为现代性道德教化策略的基本标示。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现代性道德教化转向的历程乃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纠缠的过程,生命、生命意识的遮蔽与凸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交互性主题。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反思威权性教化传统在现实中的沉积,同时又要警惕消费主义、重商主义和流行文化等可能构成的对个体生命的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4.
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提出现代性的道德教育是基于对话的道德教育.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开放原则,基本策略即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我们提出对话性的道德教育,所关初实际上并不只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一种策略与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关切我们对待学生,对待每个人(包括教育自身)、对待个体德性生成、对待道德教育本身的态度,关切我们切身教育实践的基本姿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现代性的道德教育是基于对话的道德教育 .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 ,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 ,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开放原则 ,基本策略即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我们提出对话性的道德教育 ,所关初实际上并不只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一种策略与方式方法 ,更重要的是 ,它关切我们对待学生 ,对待每个人 (包括教育者自身 )、对待个体德性生成、对待道德教育本身的态度 ,关切我们切身教育实践的基本姿态。  相似文献   

6.
威权性的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特征,个体生命被遮蔽在神圣的“(天)理”之中,“人”被遮蔽于“民”的身份之中,纲常名因之而成为“吃人”的教化。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  相似文献   

7.
怎样把握“现代性”,在多元化、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如何确立道德教化的实践理路,是一个全新的而且重要的课题。刘铁芳博士新著《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以“生命与教化”为题,探讨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基本问题,这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敏感话题。  相似文献   

8.
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道德教化以规训作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规训在现代性历程中的此消彼长,提出道德教化的核心乃是个体的理性自觉,寻求超越传统规训理路的教化路径,主张把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牢牢地置于个体的道德理性自觉,在引导与激励的教化过程中培养个体“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四种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9.
“人是目的”理应成为道德教化的基本价值理念;完整、独立的生命存在是道德教化的基础,提升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是道德教化的基本目标;尊重人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和相应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追求更高的存在境界和存在价值,是道德教化的价值路向。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的现代性来说,有自己特殊的来源与方向,在道德教化这一思想主题上,有属于自己的方向与认知。追求教育的现代性本质要还原到个体生命的本位中来,如果抽掉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情况来考察现代性,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已处于现代化的谱系之中,考察我们教化哲学中对生命弱化的现象,或对其生命根基的缺损,同样也是中国现代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