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平 《科教文汇》2008,(3):134-135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基于在政治上维新改良的需要,发表了大量的译论和译作,并创刊了《新小说》杂志,组织文学翻译和创作,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起到了集“专业人士”和“赞助人”于一身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瑢 《科教文汇》2008,(21):227-228
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作品,由林纾译介而传入我国,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林纾对狄更斯的作品推崇备至,认为狄更斯的小说“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林译狄更斯小说对“五四”时期作家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影响了一代风流人物。清末民初的“林译小说”成为中国小说新旧嬗变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3.
郑成利 《科教文汇》2008,(27):227-227
林纾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增译、删减和改写。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视角,通过对林译《块肉余生述》的细读,探索隐藏在林译过程中增译、删减和改写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翻译西方书籍来救国保种。翻译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也丰富了人们在历史、地理、科技、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它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琳瑜  习海宇 《科教文汇》2010,(11):139-140
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最佳关联"的概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林译和袁译)为语料研究对象,从关联视角分析比较,进行翻译评价。  相似文献   

6.
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翻译西方书籍来救国保种。翻译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也丰富了人们在历史、地理、科技、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它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最佳关联的概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林译和袁译)为语料研究对象,从关联视角分析比较,进行翻译评价。  相似文献   

8.
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中西文化交融之初,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林纾在译介域外小说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文化选择的问题.本文从晚清及民初的时局、中西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林译小说中的文化选择做一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9.
吴海燕 《内江科技》2008,29(3):99-100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提出了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在他的成功译作《浮生六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的《浮生六记》,以期能为林译研究添砖加瓦,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任艺 《科教文汇》2007,(9X):194-195
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中西文化交融之初,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林纾在译介域外小说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文化选择的问题。本文从晚清及民初的时局、中西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林译小说中的文化选择做一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11.
程晓婷  姚岚 《科教文汇》2023,(3):185-188
徽文化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特色词汇,它们在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的好坏决定着外国受众对徽文化接受程度的深浅。徽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如何,采用哪些翻译策略进行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如何探寻徽文化外宣翻译的途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田华 《科教文汇》2009,(23):255-255
严复“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着重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中如何做到“雅”,阐述了“雅”作为翻译标准在科技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乾坤 《科教文汇》2008,(13):184-184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因此说研究翻译原则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东敏 《内江科技》2007,28(9):62-62,113
“等值”是翻译标准之一,本文从节奏和押韵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的不可译性问题,并进一步论证“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再谈“信”     
熊莉芸  吴素萍 《科教文汇》2007,(5S):203-203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曹彬 《科教文汇》2009,(9):248-248
近年来欧美电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文化生活当中。英文电影在由“原语”向“目标语”的转化过程当中,翻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遵循相应的原则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翻译方法,可以使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名,以对等甚至是更加出色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7.
陈淑芬 《大众科技》2008,(10):217-219
功能目的论是基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对等”情况提出的理论,但它本身没有否定“对等”情况的存在。该理论提出两大翻译标准,即“对等”翻译标准和“合适”翻译标准。文章分析该理论的两个翻译标准及商务合同翻译应选择“对等”翻译标准的理论依据,提出“对等”翻译标准要求下商务合同英译的三个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邢怡 《科教文汇》2009,(26):252-253
“互文性”是欧洲学者克里斯蒂娃发明的术语,简单定义为“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作为一个多元、动态的理论,互文性自出现以来就以其强大的活力与包容性在不同领域不断发展。而当今的翻译也已成为一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集实践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多元学科,因此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中“水”这一意象的互文运用来探讨互文性对词义拓展和联想以及对后世翻译实践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它也成为翻译批评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建瑶  王晓 《科教文汇》2008,(25):244-245
鲁迅一位有创新思想的翻译家。他提倡直译和保存原作的风姿,是早期提出“异化”翻译策略的翻译家之一。他最初采取“意译”翻译策略,后变为“直译”,最后创新性的提出了“异化”的翻译观。鲁迅继承和发展了各翻译流派的翻译思想,丰富了我国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直译与意译在英文小说题目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亚娜 《内江科技》2008,29(2):61-61
"信、达、雅"、"传神"和"化境"等是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英文小说题目的翻译更应如此。本文通过列举一些英美著名小说的翻译说明只要译者具备较高素养,不论是采用直译、意译,或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都能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