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宋艳 《文教资料》2007,(15):94-95
本文通过对苏童的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深刻地阐述了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正因为这个特点,才使得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对女性生存之痛的共同关注中,苏童与毕飞宇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女人/女人的人物对立冲突模式,而在人性的善恶、人物舞台的设置方面更呈现许多相异之处.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可更清楚地看到新时期小说女性形象"他塑"所呈现出的艺术选择和审美趣味的某种征象.  相似文献   

3.
苏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江南青年才子们那梦幻感伤的叙事风格,其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曾一度填补了当代文学中刻画女性性格缺乏心理深度的空白,女性在他的笔下显现出富有魅力和意味的侧面。苏童小说中的“红粉情结”,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以下童年经验、地域环境和流派影响几个方面探讨苏童小说中这一情结的成因,以期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其创作中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作家声音     
正苏童称男性作家没有理由写不好女性苏童日前做客南京晓书馆,他告诉读者,疫情开始以后,已经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当教授的他一直待在南京的家里。"白天在院子里瞎忙,权当运动健身,晚上专心写小说,写一部写了多年的小说。"在与读者的聊天中,苏童说起当时的趣事。26岁那年,苏童发表《妻妾成群》,他说,被当时的  相似文献   

5.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蜚声当代文坛的作家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美丽但病态的女性形象,她们大致可归为淫荡、阴毒、长舌庸俗三类,解读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可穿透苏童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以苏童小说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效应,其思想中渗透的男权中心意识势必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甚至阻碍我国女性主义的健康发展及我国两性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苏童是少数几个尤其擅长写女性的男性作家。他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把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非常自然。他笔下的女性一改过往的温柔善良、知书达理,相反的,大多都阴暗猥琐、粗俗野蛮、善于妒忌,非常具有特色,成为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独有景观。苏童的几个从女性视角描写的女主人公具有很多的共同特征,他将这些女性称为“颂莲”式女性。  相似文献   

8.
“河”与“岸”——论《河岸》的意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苏童已有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历史,他的那些小说常常被冠为“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等各种名称。苏童在小说的语言运用、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赢得了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9.
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对女性心理的剖析深刻、细腻、真实。他的中短篇小说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更是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茨威格对故事中的女性总是充满了爱和同情,充满了宽容和理解。对于女性的一些超乎常情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行动,他做出了最好的辩护和解释。而这一点在他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显得尤为明显--故事以C太太,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当局者的视角呈现了整个故事脉络。在她的叙述中,充溢着感情激烈的心理活动,推动叙事向前发展。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参照,从"话语层面"对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进行评析,分析小说中的话语权威与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铁凝的小说中看作家女性意识的朦胧到觉醒由一个初期的"女儿形象"成长为"女人形象",铁凝对女性三个阶段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女性身上的影响和反抗试图建立起一种理想的女性生命形式。但是女人的天空是低矮的,历史对女人的压迫也是步步紧逼,铁凝在探讨女性成长的同时也在思考女性是否真正逃出了男权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从1988年王干、费振钟发表第一篇评介苏童的文章至今,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已走过了30个年头,并因之形成了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的四个视阈——先锋、历史、女性、南方。"先锋"是苏童小说最先得以展示并获得接受者呼应的视阈,其中"意象"和"叙事实验"两大视野成为既定视野,"先锋"也由此成为了文学史对苏童的最初定位;"历史"是学者们就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与个人、历史与现实、历史欲望学等命题展开的期待视野,有待进一步深化;"女性"是对苏童小说创作的"红粉情结"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视野的丰富与开拓,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南方"不仅是苏童接受的既定视阈,而且还开启了诸如"叙事空间""小说地理"等新的期待视野。当然,接受研究中与"历史"相关的如"现实问题"等,也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红粉——苏童笔下的女性绣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童的一系列的红粉作品 ,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事 ,它们淡化或虚化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外观 ,凸现了潜藏于外部生活之下而少有变化的文化结构和心理背景 ,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 ,实现了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红粉不仅仅是红颜风尘女子的别名 ,而有一种类的意义 ,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一种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13.
苏童的一系列的红粉作品,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事,它们淡化或虚化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外观,凸现了潜藏于外部生活之下而少有变化的文化结构和心理背景,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实现了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红粉不仅仅是红颜风尘女子的别名,而有一种类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14.
苏童无疑是当下努力彰显生存感悟的作家之一,历经先锋时期技术营构的狂躁、“新历史”时期典雅与凄艳的跌宕,苏童以破立并举的魄力和笔力,在抵抗、颠覆历史中赢得文学生命的涅磐。苏童的创作,风格飘逸灵动,潇洒雅致,似乎还具有一种阴柔的气质。他尤其擅长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注具有性别意义的女性世界,描写了众多女人的生命景象,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各证实自己生存意义及其价值的同时,把斗争的准星瞄准了自己的同类。于是,探讨苏童笔下女性冲突模式显得波诡云谲而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5.
当代江南作家苏童的创作来源于江南文化。综观其小说,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是江南文化在当代的演绎与再现。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是:一、唯美主义的女性主题。苏童在小说中细腻准确地塑造了一批美的女性形象,从纵向角度来看这可以追溯始于东晋永嘉年间的唯美主义文化传统;二、梦幻灵性的风格。苏童的小说时空混乱、叙事模糊、意象繁杂,这主要受之于江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三、感伤颓废的语言叙述。这是江南这块特定地区人文和地理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的女主人公陈芸是沈复的妻子,书中的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被林语堂先生评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多个方面对书中这一女性形象的"可爱"之处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一系列的红粉作品,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障,它们淡化或虚化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外观,凸现了潜藏于外部生活之下而少有变化的文化结构和心理背景,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实现了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红粉不仅仅是红颜风尘女子的别名,而有一种类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18.
黄训华 《文教资料》2007,(34):120-122
苏童是追求独特小说写作风格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红粉系列"小说通过人生寂寞和女性生存境遇的荒凉描写,表现了小说荒凉的主题世界。而荒凉的象征意象和荒凉的人物情感,又为荒凉的主题的围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毕飞宇一直被认为是当代男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无论是在他的城市题材小说诸如《哺乳期的女人》《林红的假日》,还是在他的乡村题材小说诸如《玉米》《平原》等小说中,他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独特的生存状态。在代表作《玉米》系列小说中,毕飞宇重点书写了权力话语逐渐植入下的女性的生存经验。他笔下的女性也逐渐有了对男性的妥协,有了对生存环境的不满和出走,有了对权力的追求。女性作为毕飞宇小说中的弱势群体,其个体生命的困境成为作家反思和启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黄伟雄 《文教资料》2009,(15):25-28
白先勇描写的女性角色,形象独特鲜明、样貌神态标致可人.他借着多样化的写作技巧,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描绘女人难以启齿的性苦闷,以及心理的挣扎.白先勇大胆地从女性角度切入,再以委婉的小说手法,勾勒女性难以告人的性苦闷,把女人无法发泄的郁闷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亦抒发其对女性面对性苦闷痛苦之怜悯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