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2.
“稿子总是要改的”,这是我们当编辑的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编稿、改稿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不损害原稿事实、内容的基础上,在保持作者风格的原则下,把来稿编得文字通顺、精练又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这便是对一个编辑基本功和责任心的考验。目前新闻单位的编辑人员一般工作都很紧张,每天要处理大量来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忽略对原稿应有的尊重,在大删大砍之中,出现伤害原稿、造成失实的差错。新闻当然要求快,但更要注意真实、准确。因此,编辑在动笔删改一篇稿件  相似文献   

3.
所谓记者编辑“双向选择”,就是记者向编辑部发稿时,象高中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表一样。在稿签上注明:请哪个部哪位编辑给编,发在哪个版或哪个专栏,是否可以变更等等,有些自认为不太重要,谁编都行的稿子,可以填“任意”;编辑也可以选择,阅稿后,不同意编的稿子,可以退给记者部。记者部则再联络协调,如无人愿编便退还记  相似文献   

4.
作为编辑、记者,经常要编稿子、写稿子。编稿子离不开对原稿进行修改、增删、调整、润饰;写稿子离不开主题的选择、情节的设计、结构的安排,等等。这就会涉及到每篇稿子的长短取舍和去留问题。而这“取舍去留”的最终目的,必须使作品精炼、完美。这就要学会显现文章的眼睛。 姑且把编、写稿子比作画龙,龙不点睛,难以飞腾;稿子的文眼模糊,主题亦得不到升华,读者也得不到要领,就是一篇“和尚的帽子——平不塌”的玩意。  相似文献   

5.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6.
《文明菜店》被评为我省一九八三年好新闻。发表后,曾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原稿基础较好,编辑的精心雕琢也使通讯生色不少。我们请此稿编辑王继兴同志谈谈修改过程和体会,也许对读者会有所帮助。“稿件评改”这个专栏是应读者要求而辟的,希望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为本刊提供这方面的稿子。  相似文献   

7.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8.
据1991年第7期《新闻与成才》报道: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建议,今后评选人民日报同志的稿件,以原稿为准,见报稿修改大,编辑应得一份奖金。此建议在人民日报社引起较大反响,编前会上讨论决定立即施行。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也很值得一议。按理说,新闻界人在家是编辑,外出是记者,能采能编,稿子写出来就可见报。可眼下记者的稿件,不经编辑改动就可上版的较少,这并  相似文献   

9.
有自己的稿子见报是十分高兴的事,但每当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样刊后,我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把原稿找出来,对照着反复阅读,看一看报稿与原稿有哪些出入。取见报稿之长,补原稿之不足。几年来,我坚持这样做,稿子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自行车管理有方》原稿有400余字,在《商丘日报》发表时仅剩150字。寥寥百余字便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不能不惊叹编辑的妙手,经过分析发现,我的原稿修饰成分太多,后来我还认识到写消息稿,文学色彩不能太强,否则有可能喧宾夺主,影响意思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业余为文 ,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些杂七杂八的小稿子。有关责任编辑在编发拙作的过程中 ,有时对我的原稿作些修改或调整 ,这本是其职责之所在。作为作者 ,不仅不宜干涉编者分内的事 ,而且应当向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有些编辑的修改或编辑的有些修改 ,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画龙点睛 ,使我由衷服膺。但说实在的 ,也有一些来自编辑的修改 ,颇让我这个作者感到不快或恼火 ,有时甚至忍不住要骂娘 ,骂这些编辑吃的是哪门子干饭。缘由是编辑“帮”的是“倒忙”。原稿中明明是对的东西 ,硬让编辑给改错了 ,或改得远不如原稿…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企业报编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项:改稿和画版。最能体现编辑功底的、最耗费编辑精力和时间的,是改稿。耶么,怎样把稿子改得好些,再好些,就应当是编辑努力的目标了。实现这个目标,编辑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编辑都希望编好稿,编有职业水准的稿子,这是常理。但原封不动或稍作修改就能上版面的成稿,在企业报来稿中实在是凤毛鳞角。编辑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大量的不成型的“初级品”,甚至是“毛坯”。看到这些不成型的稿件不免让人头疼心烦,“爱”不起来。从感情上来说,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从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近几年来在地方和中央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对于发表的稿子,我每次都与原稿相对照。看过编辑修改得好的稿子,我心里就涌动出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对编辑的赞  相似文献   

13.
电视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作用于人的。所以电视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听”的编辑工作,在“念”字上下功夫。“听”的编辑工作就要求编辑用耳朵来修改稿件。编辑先进行文字处理后再用耳朵来修改稿件诵读稿件,通过诵读稿件可以了解原稿的神韵、气势、感情以及语音等,发现问题。一篇稿件拿到手,不要急于动笔修改,而要先念几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妥当之处。能够顺顺溜溜通过“嘴巴关”的文字,文字的加工量也就不多。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得好:“视觉对文字的检验和听觉对文字的检验是不一样的。通过视觉很容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16.
要想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话,我是相信的.但有时这样做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又使我感到困惑.不过,最近一篇稿子改短的过程,使这个困惑开始解除了.8月份,我写了一篇杂谈稿,从初稿到定稿,修改多次,还有1200多字.自己感到无法再短了,便寄给了湖北日报主编《大家谈》的张宿宗同志.9月7日,这篇稿子登出来了.一数字数,800出头,压缩了400多字.自以为无法再短,为什么编辑同志却“短”下来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拿原稿和见报稿作了一番对照.对来照去,终于发现:编辑同志是在提炼主题上花了一番功夫,才使稿子短下来的.我的原稿在“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之下,分段谈了要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领导要亲自作调查、要把调研成果变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步  相似文献   

17.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9.
首在鉴赏     
别人是否赞同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觉得,对报纸或刊物编辑来说,就其组稿、看稿、编稿等诸多方面的职司和能力而言,首要的一条,乃在于鉴赏:看稿子要有眼光,能准确分辨出不同稿件的高下优劣,以保证取舍正确和处理得当.  相似文献   

20.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