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2.
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很少有能与之比肩的著名悲剧。它深刻揭露了元代那个“覆盆不照太阳晖”的黑暗社会。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善良、正直、坚强和富于反抗性的妇女形象;对于窦娥无罪受戮的奇冤写得真是。“感天动地”;戏剧冲突集中,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曲白语言凝练,本色当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多年来,人们对这部悲剧写了不少分析评论文字,对我们认识、欣赏这部名剧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一些评论中,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问题。仅就窦娥性格上的封建烙印而言,评论者的观点就不尽相同,甚至相反。有的论者认为:窦  相似文献   

3.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窦娥冤》第三折,因此在教学中更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她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国维评价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剧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本折中窦娥一开始就指天斥地,控诉天地鬼神的不公,后来却又寄希望于天地鬼神而发下了三桩誓愿,并且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这实际上是一组矛盾的情节,可是,很多论者都对此忽略不见,而仅仅从窦娥的反抗精神上进行阐释,认为这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表现了她刚烈坚强的性格。我认为,此说甚是偏颇。杂剧的题目是《窦娥冤》,可见作者的本意是…  相似文献   

5.
窦娥的性格核心是其反抗性 ,在其反抗性的流动过程中 ,由于空间转移和人物的变迁 ,窦娥的反抗性的情感节奏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本文从窦娥对蔡婆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的反抗、对官府的反抗三种行为模式中探讨了窦娥反抗性的情感节奏。  相似文献   

6.
文章坚持从文本出发,对《窦娥冤》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认为:蔡婆婆与窦娥的性格冲突也是导致窦娥悲剧性结局的因素之一;窦娥始终不反天地,不反现实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只反滥官污吏。窦娥的深度悲剧正在于:恪守人间规范,最终反成其殉葬品。关汉卿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吁天传情这一表现传统,将其移入戏剧当中,并借天地遂人所愿这一形式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该剧充分调动以滑稽为表现形式的喜剧性因素,使得悲剧与喜剧相映衬,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古代被压迫妇女冤屈的悲剧典型。导致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古代社会黑暗的吏治;而封建社会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与民间百姓信奉天地鬼神的宗教意识的紧密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善恶有报的宿命模式,才是窦娥悲剧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 ,它通过窦娥这个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关于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概括地说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和冤案 ,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二是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 ;三是将前面的说法合二为一。其实 ,关于窦娥的悲剧的社会意义我们并不排除上面的种种说法 ,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还在于通过对窦娥这个扭曲的人格的描写 ,通过她的变态的复仇 ,来表现那个…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梗概,分析窦娥形象。2.理解窦娥悲惨命运不可改变,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分析窦娥形象。教学难点:认识窦娥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梦回元朝,走进大都戏院,聆听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元杂剧——-《窦娥冤》。剧作家关汉卿,戏剧的女主角叫窦娥。窦娥,小字端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全剧围绕一个“冤”字极力刻画窦娥的冤情。我认为,造成窦娥冤情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黑暗社会、险恶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窦娥冤情的外部因素。倔强、怨愤、任性的性格是窦娥含冤九泉的内在因素。《窦》剧的启示:人的性格及心态与命运息息相关,甚至有时会决定事业和前途。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是窦娥的善良品格。窦娥三岁就死了母亲,七岁时又因父亲无力偿还债务而被送给蔡婆婆当童养媳,名义上是结亲,实际上是把她当作抵押品一样地卖掉。十三年后,窦娥长大成亲,可是还不到两年,丈夫又得病而死,她还未来得及享受婚姻  相似文献   

12.
《窦娥冤》对悲剧文学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本文试图从民俗的视角,对悲剧进行解析。童养婚、接脚婚、高利贷、鬼魂信仰等习俗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深深扎根在窦娥心中的妇德"守节尽孝"的传统道德观念,最终把窦娥推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文《窦娥冤·刑场发愿》一折的预习提示这样介绍,课文“着重描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突出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窦娥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反抗性格。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人们在理解《窦娥冤》时的一种普遍倾向:推崇其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认识价值,强调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精神,而对窦娥这一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认识不足。这种偏颇,使教师在教学中总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按…  相似文献   

14.
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元代吏治的腐朽 ,这毫无疑问。你道吏治腐朽、社会黑暗 ,可那朝那代不是如此 ?并且 ,大多的统治者都千方百计地企图清除黑暗社会的阴暗面。窦天章自谓 :“廉能清正 ,节操坚刚”。所以才有“肃政廉访使之职” ,“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元代统治者的做法跟如今的“反腐倡廉 ,惩治腐败”同出一辙 ,只是时代不同 ,制度不同而已。窦娥屈死的原因是吏治黑暗腐朽 ,但造成窦娥一生悲剧的原因就不仅吏治一点那么简单了。窦娥悲剧原因知多少 ?经济领域中不合理的高利贷制度 ,造成窦娥悲剧。二十两银子 ,一年本利四十两。…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中,窦娥处于戏剧冲突的核心地位,与四类对象——张驴儿父子、婆婆、官府、天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四类对象,有仇敌张驴儿父子、官府,也有代表公正公平的天地,还有窦娥的亲人。为什么窦娥  相似文献   

16.
提起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人们会不禁为她无辜蒙冤惨死的悲剧命运而感叹不已,同时也为她至死不屈的抗恶精神所感动。过去不少评论文章都极力肯定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尤其对她在第三折中怒天骂地式的控诉诉击赞赏。与此同时,又为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节孝道德观念"而遗憾,认为这有损窦娥反黑暗封建社会的光辉形象。其实,真正"遗憾"的是我们困于传统狭隘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没能正确理解窦娥节本之道深层的精神内涵。窦娥作为一个生活在13世纪作品中的普通青年弱女子,受传统节孝观念的影响并表现出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苛求。再…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18.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窦娥的悲剧是一出命运悲剧,也是一出社会悲剧.这种说法自有其道理.且抛开其发生的社会根源不说,单就窦娥自身的性格,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许多《窦娥冤》的研究者都持高利贷剥削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观点。但若对《窦娥冤》的内容情节、矛盾冲突、主人公命运的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探讨,就会得出如下结论:高利贷剥削对剧情的发展起着贯穿和推进作用,但与窦娥悲剧的形成并没有关系;造成窦娥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元代黑暗残暴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