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史称与西方国家"一口通商"时期。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为广州十三行所垄断,对西方社会及中国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衍生了中西丝绸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2.
袁玮蔓 《历史教学问题》2020,(1):105-112,167
在德国占领胶澳租借地之初,驻军不断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胶澳总督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德国军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进行医疗实践,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些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士兵的健康状况,丰富了德国学界的医学研究;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殖民者和当地中国居民相互接触和联系的空间。在这个交往中,中西方的医学文化发生了碰撞:一方面,当地中国居民对西方现代医疗体系的态度有所转变,尽管传统的中医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德国军医也观察和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并将关于中国医学的信息传播到了德国。  相似文献   

3.
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就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向基层培养具有全科医疗能力的人才,才能惠及全人群,覆盖生命全周期。山东协和学院围绕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定位高职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保障体系,从而构建“贯通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基层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疫病流行、医药资源匮乏的局面,新政权采取了多种措施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和集体制的确立,政府在乡村医疗卫生事务的引导和管理上逐步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农民就医环境。广大乡村逐渐有了自己的基层卫生组织,并陆续开展了卫生防疫、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活动,乡村卫生事业取得初步成效。共和国前20年间,新政权从自身指导理念和中国实际出发,以农村为重点,整合中国本土资源,借鉴西方医疗体系形成的现代中国模式,从卫生建设的角度反映了新政权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式道路的努力。这一时期,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步为整个集体化时代乃至今日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其重要意义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5.
蔡世文家族是清代广州十三行发展史上的重要家族之一,早在18世纪30年代初便参与广州的对外贸易,在祖孙德汉官、蔡仲官、蔡文官和Seequa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商行经历义和行、逢源行、万和行三次变迁,家族贸易实力从弱变强,从广州行商队列中实力较弱的小行逐渐发展成为十三行中的重要大行之一。家族杰出人物蔡世文(蔡文官)更是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出任广州洋行公所首商,成为当时广州对外贸易的商业领袖。蔡世文家族在清代广州对外贸易史上活跃六十余年,对该家族三代行商的家世、商业经历进行详细考述,可加深对清代广州贸易史和早期广州十三行史的认识,为进一步拓展行商家族研究提供范例,从而丰富中国商业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广州十三行经清政府特许负责与外国通商并处理相关外交事宜。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认为,十三行贸易体制是自由贸易的枷锁,他们多次试图施压清政府改变这种体制,均未达目的。后来,他们通过向中国输入鸦片获取暴利来解决贸易入超问题。清政府不得不严禁鸦片输入,英帝国主义便发动了肮脏的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是西方人进入中国的通道,是西方人在中国“唯一有感觉的城市”,也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窗口与标本城市。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伊凡对广州进行了参观考察,写成《广州城内》一书,该书以法国人的见闻,描绘了1844年前后的广州形象。本文通过法国人的视角,呈现出的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在法国人眼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34-137
清代中期,广州是一口通商贸易的口岸,当时活跃在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与外国商人来往密切,中西方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各方面日益频繁。而广州花船作为交通工具和娱乐场所,在商业贸易与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通过西方人独特的眼光,留下了许多对花船的描写与记录,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折射出当时广州商都的民情风俗与社会百态。  相似文献   

9.
广州近代建筑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研究主要局限于"十三行"夷馆的描绘;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开始进入繁盛时代,以广州近代建筑发展历程为线索,探讨近代建筑的演变和保护以及建筑型制等对城市空间与风貌的影响。目前相关广州近代建筑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一个显著高潮。这一时期,西方医学体系伴随着西方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明的进入,对我国西方医学实践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山西而言,清末民初的西方医学教育主要经历了初步萌芽和蓬勃发展两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与当时的西方医学实践密不可分。在教会诊所推动西医传播的背景下,出现了诊所培育助手和官办医学馆两种形式;在教会医院兴盛背景下,产生了医院附属医学校和官办中西医学校两种形式。以这两个阶段作为考察对象,探索山西西方医学医疗和教育事业之间的有机关联,从而发现清末民初山西西方医学教育从碰撞到共生的特点,以期为今后医学教育创新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代广州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肇始于晚清,其发端的动因和表现具有多面性。瘟疫流行、西医东渐和清末新政是最主要的三大动因。瘟疫流行从卫生观念层面触动广州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思考和渴求;西医东渐从医疗制度层面推动广州医疗卫生事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清末新政从卫生行政层面初步确立近代广州卫生行政系统,最终为广州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国家公权力的支撑和保障。近代广州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端的情形,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沿海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肇始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12.
进入民国中期的1921~1937年,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现代卫生管理、卫生教育和卫生运动的直接推动下,广州市民的卫生观念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主要表现在现代公共卫生观念和习惯的养成、现代医疗卫生观念和习惯的确立。但在涉及到风俗和利益的停柩和洁净费征收等问题上,市民与当局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冲突。经过博弈和妥协,这些冲突和矛盾最终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管理问题,更将较之以往更为复杂,给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的同时将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广州城市的公共安全。广州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现代化中心”和“人口密集中心”的重要地位,其城市公共安全更具有全局战略性及广泛影响性。而人口在流动的过程中,城市存在着基础设施过载、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等风险敏感因素并对城市公共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着眼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全局,站在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上积极思考流动人口的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建设“平安广州”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4.
以龙岩市教育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为实证,基于市域和城市两个层面,通过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在交通网络体系作用下的空间结构分析,指出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将教育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集聚与扩散”新模式,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点状与网状”新形态,提出以“智慧城”为载体的“教育城”与”健康城”等城市公共服务用地空间扩展模式新理念,为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实现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体系、终身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环境、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变革;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完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督导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通过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福州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GIS与GPS的福州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初步方案.该系统以GIS、GPS、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作支撑,整合城市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的已有系统和数据资源,基于Internet和WebGIS的分布式数据库和统一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实现对城市紧急事件的实时响应和调度指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医疗事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唐山近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近代化,城市医疗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城市各界积极推动唐山医疗事业的进步,而推力最大者,当属近代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市民健康保险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台湾健康保险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与介绍。台湾的市民健康保险属于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其财务具有“随收随付”特性。如何提供妥善的医疗服务、把好医疗品质关、搞好资讯服务均为台湾健康保险体系中重点研究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8年中国7个大城市市辖区数据,测度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表明:各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差异明显,其中上海均等化水平最高,而石家庄均等化水平最低;北京、天津和上海城区内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且低于郊区内水平,而广州、南京和石家庄城区内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且高于郊区内水平;上海和广州城郊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程度最低;城郊间差异是北京、重庆和南京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差异主要来源,而城郊内差异是天津、上海、广州和石家庄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广州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比重的基础上,运用ELES系统对广州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认为各项消费支出呈现不同的特征和趋势,广州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到了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