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相似文献   

2.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1—6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受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相似文献   

4.
关于陈胜起义所建政权的名称,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陈胜果断地决定建立自己的政权,遂被推为楚王,国号‘张楚’”(刘泽华等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第286页)有的认为“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三路攻秦”(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00页),这两种看法,无论那一种都是值得商榷的。据《史记·陈涉世家》所载,“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即陈胜)。《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秋,陈胜等起(?),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这里的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动用法”,讲得较多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本文拟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用法:为(wèi)动用法和为(wéi)动用法。为(wèi)动用法动词所带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广义)、目的(目标)。如: ①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6.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句法结构薛克谬《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①注释为:“[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伐之列。”《古代散文选》上册②,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③、朱东润《中...  相似文献   

7.
近日,笔者研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发现课本中课文注释有几处知识性问题值得商榷。1.大泽乡不在安徽宿州西南九年级上册,第182页《陈涉世家》课文下面对陈涉世家的注释中有写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州西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7册第3课《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酂、酂、苦、柘、谯,皆下之。”其中的“酂”字,注释为“zan.在现在河南省。”经查阅辞海.发现这个注音有问题。《辞海》1043页注.“酂”字有两个读音,为zan、cuo,分别是这样注释的:酂(zan)秦置。治所在今湖北光化西北。西魏废。西晋时,先后为南乡郡及顺阳郡治所;南朝梁,为酂城郡治所。酂县(cuo)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元至元八年(1271)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部将葛婴攻酂下…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10.
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革命活动家.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少时曾以佣耕为生.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农民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政府征发闾左农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在被征之列,被指定提任屯长.在向渔阳行进途中,这支队伍因雨受阻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不能按期到达戍地,秦朝法律规定,戍边误期要以死罪论处.陈胜、吴广经过商议认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们决定举行起义,从死亡中杀出一条生路.这一决定,不仅是为了摆脱当时的困境,而且表达了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身解放的坚  相似文献   

11.
高一课本《师说》“君子不齿”中的“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此有补充说明的必要。“齿”,《辞海》释:“④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孔颖达疏:齿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齿相次列:以爵位相次列亦名为齿.”《辞海》释“不齿”:“②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谓齐列如齿. ’《诗·鄘风·蝃(?)  相似文献   

12.
专家解答(薛吉辰):您好,赵威同学。其实这是汉初普遍流行的一种楚国风俗。战国后期,楚国的面积最大,像当时的名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实际上都是楚人。陈胜、吴广起义国号称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在古代,公是对他人的敬称,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可是《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却自称“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是为什么呢?浙江省温岭中学赵威“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项羽的叔父项梁起兵,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为“怀王”,以“从民所望”。项羽自号“西楚…  相似文献   

13.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文章较为完整地叙述了陈胜、吴广发起的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及浩大的声势,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的形象。作者以史实为依据,叙事真切、生动、条理,充分体现了《史记》的写作特色。一、重点解析教学本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所叙史实,认识陈胜的思想品质外,透过课文看《史记》,让学生窥一斑而识全豹,应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1.清晰的脉络,精巧的裁剪。课文《陈涉世家》虽是节选,但故事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全文围绕大泽乡起义这一中心事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事…  相似文献   

14.
“陈王”解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于秦二世元年起义于蕲县之大泽乡,起义军行至陈(今河南淮阳县),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曰"楚"和"大楚",所以陈胜称为"楚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时的反秦力量也尊称陈胜为"陈王",如《汉书·张耳传》:"今陈王为天下首倡".又《史记·项羽本纪》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相似文献   

15.
“丛祠”解     
“丛祠”二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关于“丛祠”的意义,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史记选注》(王晓传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一版)注为  相似文献   

16.
秦末陈胜(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政权,《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说:“号为张楚”。根据这一记载,一般都认为这“张楚”乃是这个政权的国号,但有的不这样看,前些年就有人提出异议,近几年又有人旧事重提,有几篇文章相继发表,重复不承认“张楚”为国号的说法。按说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但如果不分辨清楚,在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学中就会造成混乱,因而不殚烦地提一些粗浅的意见,以就正于关心这个问题的诸方家。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以《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做依据,它这样说:“(陈涉)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18.
教学信箱     
编者同志: 古文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要改变读音,字义也随之变化的字,如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骑”字不读qī,而要读jì;《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字不读wáng,而读wàng;《马说》:“食之不能  相似文献   

19.
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中来     
一于在春同志所写《认真辅导好文言文的“改写”作业》一文,用普通话就《陈涉起义》当中一段作了“改写”。现就其中某些问题,提出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向作者请教。作者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为“现在开小差也是死路,起义也是死路,……”就原文与译文互相对应来看,似乎恰到好处,难以损益;但推测陈涉、吴广密谋时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决非预备一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