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霍瑞亭 《精武》2011,(1):85-85
少林螳螂拳也称少林罗汉短打螳螂拳、通臂螳螂拳、九字螳螂拳。自王郎祖师首创螳螂拳后经福居传至北京白云观道长闫万修。闰万修承其衣钵传至恩善耆、后有沧县城东大白头村(也称大白兔村)杨俊谱。他跪拜恩善耆为师得全部螳螂拳技艺并创立福顺镖局课徒授业。杨俊谱一生传人扬名者甚多,众多弟子当中以其子杨进元、以及杨德清、杨德符、杨德玉,  相似文献   

2.
田雨时 《精武》2011,(1):85-85
自王郎祖师首创螳螂拳后,福居、升霄道人等辗转传到著名螳螂拳家李之箭("快手李"),李之箭首传山东福山人王永春(字云生),继传山东安邱人王少飞(字云鹏),王云生、王云鹏各有所传。  相似文献   

3.
李春光 《武当》2012,(3):26-28
见天真·拳谱·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元妙在其间倘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悟得婴儿顽打法天下是真形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撑雨洒尘灰净风顺暮云回熊出洞虎离窝硬掤摘豆角犁耕之项将有所去虎闭其食将有所取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知远知近知老知  相似文献   

4.
阿庸 《精武》2009,(3):67-67,F0003
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人六合自古无(?)传多少元妙在其间设若要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  相似文献   

5.
“烟台国际螳螂拳表演赛”于1993年9月1日至5日在烟台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西班牙、阿根廷、德国、中华台北及国内的13支代表队的16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由烟台国际武术推广中心、烟台国际螳螂拳联谊会举办的国际性武林盛会。 大会共进行了3场比赛,运动员们分别参加了传  相似文献   

6.
丛万珠 《武当》2024,(2):42-44
<正>“七星螳螂拳之三十六式双手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属由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的螳螂拳分支七星螳螂流派。它是由王郎的再传弟子林景山(山东莱阳人)传给弟子胡永福(山东莱阳人),后传给第三代弟子王清纲(山东黄县人),而后传第四代弟子辽宁大连金州人张林(字佑富),张林传给第五代弟子丛万珠。现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关于螳螂拳的形成说法多 种,一说是南宋人王朗所创;二说 王朗创拳约为明代;三说是明末 清初人王朗所创;四说是螳螂拳 由明末陕西淳化县人王朗(王文 成)所创……纵观武术史籍,说明 末清初者较多。另外,还有传王朗 字孟熹(1607~1702),山东烟台 栖霞人,系明朝武举,著名的农民 起义领袖。 因起义失败 被清兵追 剿,而后出 家。字通澈, 法号善合, 螳螂拳由他 首创。 相传工 朗幼年好 武,曾到河 南少林寺学 艺,后来,因 清兵火烧了少林寺便回了老家山 东。回山东后他虽苦练武艺,总因 身材矮小与师兄弟交技屡屡失 败,…  相似文献   

8.
刘典仁  柳国顺 《精武》2007,(8):16-17
玉环步是螳螂拳中能致人跌翻的著名招式。其独特灵便的技击方式和奇妙绝佳的技击效果,令其在螳螂拳的流传过程中一直颇负盛名。玉环步历来是螳螂拳爱好者重点练习掌握、不断深入研究的技法内容,也一再成为精通螳螂拳的拳师用以克敌制胜的绝招。所谓"一经粘上,则神手难逃",这是对螳螂拳高手施用玉环步而达到妙境的评价。实际上这种评价并非过誉,只是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现象罢了。玉环步能施用得随心所欲而且达到致人跌翻的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健 《体育世界》2014,(11):63-6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螳螂拳美学特征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技术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总结,着重从螳螂拳的形体美和技击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对螳螂拳特点的理解,从美学的视角对螳螂拳进行了再认识,旨在把握螳螂拳之美学精髓,提高螳螂拳习练者的演练水平,这对继承和弘扬螳螂拳文化内涵,提高螳螂拳技术层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螳螂拳不仅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螳螂拳之美是通过习练者的拳架和神态等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来展现的,并以此引起习武者自身对美的体验和观众对关的感受,使人欢快、愉悦地领悟到螳螂拳之美。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结合对螳螂拳的理解,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对螳螂拳之美进行了再认识,旨在把握螳螂拳之关的精髓,提高螳螂拳的演练水平,这对继承和弘扬螳螂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形神、虚实、刚柔、气势、风格、流派等方面论述了螳螂拳的套路特征,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传统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和当今螳螂拳竞技套路的风格特点。如今螳螂拳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使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和娱乐性。本文就螳螂拳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追捧的熟点,随着螳螂拳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螳螂拳理论研究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视角入手,分别对螳螂拳的历史沉淀性、流变性及活态传承性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历史文化与螳螂拳形成和发展的联系,为螳螂拳研究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如同其他拳种,螳螂拳势名具有提示动作要领,便于讲解与传授,有利于习练者理解、记忆和掌握技术的特性。同样,螳螂拳在其形成、发展和充实的过程中,为技术动作命名确也受到传统思想理念、创编者文化水准,以及个人好恶的限制和影响,带有较大随意性,缺乏统一规范,为习练者带来不便或些许麻烦。  相似文献   

14.
《精武》2009,(1)
七星螳螂拳名家邵景福简介邵景福,徐州市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徐州七星螳螂拳馆馆长,徐州市青少年宫武术、散打总教练,七星螳螂拳第九代传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辅导员、国家二级武术裁判。邵景福自幼练习武术、摔跤,兼习拳击,得到著名武术家、七星螳螂拳第八代传人臧思勤先生真传后,他闻鸡起舞、潜心研习螳螂拳技法二十春秋,  相似文献   

15.
相传,明末清初志士王郎,反清兵败后,到崂山华严寺中出家,法号“上善下和”。他后来成为本寺院的第二代方丈,并首创螳螂拳法于华严寺中。 螳螂拳经数传,日趋完善,后来由莱阳县小赤山村人李秉霄承其宗法;此后,螳螂拳便植根于莱阳,八代繵递至今,代不泛其人,即现在之“太极螳螂拳”,亦有称其谓“梅花螳螂拳”的,皆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16.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7.
陈世钦先生《螳螂拳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探讨》(下称《探讨》)一文在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关心螳螂拳这一拳种渊源的读者的关注。对陈文中关于“于七即王郎”一说,则见仁见智不同。笔者对螳螂拳起源问题知之虽少却素有兴趣,对《探讨》文中涉及的个别问题略有思考,不妨提将出来,与陈先生及同好者商榷。  相似文献   

18.
崔光磊 《精武》2005,(6):38-39
宋子德(1855—?),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太极螳螂门一代宗师,因在家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他早年习猴拳、长拳,艺成后,在莱阳设馆授徒。因慕梁学香螳螂拳之名,遂资助姑舅兄弟姜化龙从梁学香先生习螳螂拳术。姜习成后,再回莱阳依原样传于宋子德。由于宋子德自幼习文,且有长拳功底,所以演习螳螂拳文理清晰,深得姜化龙赏识。  相似文献   

19.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20.
以“烟台螳螂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社会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烟台螳螂拳的起源、流派、申遗之路及发展历程等进行分析,并对烟台螳螂拳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旨在为烟台螳螂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