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铭"体用以颂功或致警。它起源甚早,至魏晋时期,从内容到形式都已发展成熟,但由于朝廷屡颁禁碑令而一度中衰,齐梁时期重又兴盛。它以散体序言加四言铭文或纯粹四言铭文为最常见形式,风格特征最初质朴古奥,后来定型为典雅弘润。《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于"铭"文的评录有同有异,反应了两部书作为文学批评专著和文章选本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2.
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给“铭”下了个定义:“铭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在器物上刻写铭文,为的是警戒自己,免犯错误。宋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宋文天祥的《砚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勿失道自全。明高启的《笔铭》:用欲圆,体欲劲,书而执之在心正。  相似文献   

3.
庾信《思旧铭》,以“铭”而非“诔”,乃是借铭文永不磨灭的文体意义,以向秀《思旧赋》为精神源头,悼念故人萧永,书写故国历史,微言表达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六朝铭文虽有褒赞警戒、记物写景等多种功能,但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华美。庾信《思旧铭》却能在四六藩篱制约下,书写真情,记录历史巨变,达到了六朝铭文的情感高峰,开拓了骈体铭文叙事的新功能。《思旧铭》的艺术创新有赖于庾信思想自由灵活,有赖于庾信既有前期精湛的艺术准备,又有后期求真的人生境界。庾信顺应历史情境,引领时代思潮,从而使骈体铭文文质彬彬、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黄帝时期的《几铭》,相传是我国最早的哲理铭文,但有人认为该文颇似战国权谋家的口吻,因而断定《几铭》是伪作。本文认为,黄帝是五帝时期的军事家、权谋家,从《几铭》对《诗经》逸诗及《金人铭》的影响来看,对西周时期的《诗经》与东周的《金人铭》曾有明显的影响,因而不可能是战国权谋家的伪作。《几铭》有可能是黄帝所作。  相似文献   

5.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6.
《瘗鹤铭》为南朝著名碑刻。张大千受老师曾熙和李瑞清的影响,同时因个人性格特征与《瘗鹤铭》透露出来的笔墨意趣及思想内涵高度契合,对此碑挚爱终生。张大千正是以《瘗鹤铭》为基础,同时亦受《石门铭》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千体"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7.
传世的黄帝《巾几铭》至少存在3种,史源比较清楚。南宋罗泌所录《巾几铭》主要取自《左传》,杂糅《史记》之文而成。明代杨慎所录的两种《巾几铭》,第一种取自《六韬》之文,第二种则是将“五帝之戒”中“黄帝之戒”与《淮南子》所引《尧戒》拼接而成。稍后董斯张所录《巾几铭》,自注称出自《帝王世纪》并不可靠,实则与杨慎所录第二种《巾几铭》雷同,并且出处存在刻意造伪的迹象。以上各种黄帝《巾几铭》,皆属于晚出文献,应当是后人附会旧说制作,而少数学者将其视为《黄帝铭》六篇之一则属于臆测。因此,应当将其从《黄帝铭》遗篇中剔除,不宜再将其作为探讨黄老思想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了《黄帝铭》6篇,但是没有注明细目,后世学者将"周庙《金人铭》"视为"黄帝《金人铭》",作为《黄帝铭》的遗篇之一,没有可靠的证据。而传世文献中经常提及的"金人铭",至少存在周庙《金人铭》、秦《金人铭》和《黄帝金人器铭》等三种,秦《金人铭》与《黄帝铭》无关,周庙《金人铭》见载于《说苑》《孔子家语》,《黄帝金人器铭》首次见载于《太平御览》所引《皇览》,主要内容为"五帝之戒",应当与周庙《金人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献。南宋以来所谓"黄帝《金人铭》"乃是将《黄帝金人器铭》中黄帝相关的部分与周庙《金人铭》连缀起来,将周庙《金人铭》转化成黄帝《金人铭》,或者径直视周庙《金人铭》为黄帝《金人铭》,进而归入《黄帝铭》,而这一转换、归类都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9.
启功先生所著《论书绝句一百首》是书法理论极其珍贵的财富。先生数十年间一直推重瘗鹤铭,并在诗论中评价了瘗鹤铭的书体及其地位和影响,对其作者作出了考评,同时对碑帖的鉴赏也发表了卓见。  相似文献   

10.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在明刻本中,以徽刻本为精;在徽刻本中,以黄刻本为精;在黄刻本中,以刻的画为精。  相似文献   

12.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
清代尤其在中后期,新生了碑学书法,主要崇尚北方汉魏风格由此得名北碑,与传统南帖相对。其中,南北之分最早提出于宋代,而碑学思想成熟则是清代中晚期。在理论日渐成熟的同时,碑学书法的实践,为清代书坛注入一股清新活力,书家对金器碑碣的研习,使各种书体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究其出现的原因,依照惯习多分析金石学、考据学的影响,这固然不错。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当时社会风气和审美倾向角度分析,以期拓展人们视野,更好的认识清代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15.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白鹤梁题刻研究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多角度系统考察,可以为白鹤梁文物保护,以及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本文就近三十年学界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作了整理与归纳,并就研究现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是一部留在石头上的绘画,它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其表现手法以线为主,结合浅浮雕的形式,用圆、方、三角形等形态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大胆的概括与重构,风格简约流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源远流长,并最终产生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解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画题款艺术日渐式微,虽然作为构成文人画完整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始终在画面里保有一席之地,但无论形式或内容都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求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六年琱生簋是一篇西周时期的涉法铭文。在吸收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铭文进行集释,并做出按语。为方便对全文的理解,在集释的基础上对铭文做了翻译,希望能对六年琱生簋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