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当初,报社领导决定我到北京浙江日报记者站工作时,心里确实有些担心:北京是个领导机关、新闻机构集中,新闻记者很多的地方,一个省城的普通记者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开局面开展工作,谈何容易!于是,我想起了一句古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记得那年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其报道形式大致可分为正面、负面两大类。怎样把社会新闻展现给读者并让读者接受,是新闻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要掌握的。采访技巧的运用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依靠群众开门办报,依靠广大的通讯员来办报的经典论述。党领导下的媒体是密切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信息传播日益方便快捷的全新背景之下,认真学习、领悟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进一步加强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发挥好通讯员的生力军作用,对提高办报、办台、办网的水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本份,还是“额外”? 不久前,报社召开了一次各县报道组长会议,他们对报社的群众工作提了不少意见。各地通讯员反映较集中的是记者与通讯员如何处理好稿子的关系。编辑部的同志也感到对群众工作“不够重视”。怎么加强?由谁来抓?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历来把群众工作看成是办好新闻事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把它概括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贯彻这个方针,是编辑部全体人员的事情,不是哪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个人的事,记者作为编辑部的外勤采访人员,做群众工作负有更直  相似文献   

5.
对于兴趣广泛的青年朋友来说,广播,是很熟悉的,又是相当陌生的.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城乡,广播是很普及的了.家用收音机,随身携带的小半导体,有线广播喇叭头……各种收听器让人们从早到晚可以听到新闻广播,听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文艺节目.青年们比喻广播是"朝夕相处的不见面的朋友",可见,是很熟悉的.然而,人们对广播又确实比较陌生.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外出,常常会遇到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人民广播电台.""啊,你是播音员吗?""不.我是广播记者"."咦,广播电台不是由播音员念念报纸、讲讲节目、放放磁带就行了吗?怎么也有记者?""现在广播电台主要靠自己采编、制作节目,除了播音员,还有记者、编辑、录音员等."  相似文献   

6.
青春无怨     
数次以会议新闻获全国好新闻奖,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出了名.同行们甚至戏称她为“会议记者”。当记者,郭玲春是“半路出家”。1971年底,郭玲春抱着“一切服从竞安排”的信念,和爱人于胜——一个靠勤奋从东北的“夹皮沟”苦斗出来的大学生,双双离开文化部调进了新华社。在编辑岗位上,郭玲春默默地为人作嫁衣裳,一干就是十年。要不是利用回沪探父母的机会偶尔采写的  相似文献   

7.
胡建兵 《声屏世界》2014,(10):61-62
<正>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新闻宣传工作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是人民,任务落实靠群众,其核心和实质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因此,新闻媒体只有准确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深刻内涵,带着"三问"走群众路线,才能使我们的新闻工作真正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8.
尽管这次采访已经过去25年了,我却仍然记忆犹新。 1963年夏天,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县,连遭风沙、盐碱和內涝灾害,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降低到了家无隔夜粮、身无遮体衣的水平,一些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兰考道路”的说法,就是扒火车外出,逃荒要饭。为了摸清兰考县人民生产自救的情况,当时的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同志,带领邓质刚和我,到了兰考县。在县委院里仅有的一棵换土栽种的葡萄树下,县委书记焦裕禄介绍说:“兰考县由于连年受灾,群众生活苦到了极点,有些人出外谋生,我们是知道的,各级政府给他们开了证明信,外出谋生总比在家挨饿好。但是,这决不是兰考人民应走的道路,正确道  相似文献   

9.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10.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11.
湖北、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很重视学习各兄弟台的经验.大家都认真地学习了"新闻战线"第十二期上关于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跃进中的经验.工业组同志曾专朗结合报道工作,座谈了河北台的经验.工业组组长洪星说:"过去对群众办节目,思想没解放.河北台的记者敢想敢干,真正依靠了群众,组织了群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徐自立说:"河北台提出政治家办广播.是很对的.只有政冶挂了帅,报道思想才能明确,眼光才能锐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起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成为林县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核心要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是当今社会的呼唤,我们媒体的记者更应该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3.
张友鸾在去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是蜜蜂,不是苍蝇"一文中,硬说现在记者不被尊重和信任,"没有社会地位","逢人低三等".他提出什么"记者不讨厌,不是好记者"的口号,甚至扬言"不到新闻工作者获得应有的、适当的社会地位,决不罢休".看,他多么"关心"记者啊!然而,我们都知道,党向来就是尊重和信任忠于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报纸是党进行思想工作的最有力的武器,党决不会把这个重要的武器,交给不能被尊重和信任的人去掌握.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也是尊重和信任的.他  相似文献   

14.
<正>为实现对留守儿童(学生)和留守老人"少有所学、老有所靠、病有所治、心有所依、事有所照、困有所助"的关爱目标,县档案局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在岩口乡卫生院扎实开展留守学生(儿童)、留守老人建档试点工作,使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留守老人离开儿女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乏关爱。一、深入摸底调查,全面夯实基础为切实摸清该乡留守儿童(学生)、老人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岩口乡卫生院依托村级卫生组织对全乡  相似文献   

15.
王耀丽 《新闻窗》2011,(1):50-50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除厂在组织上要依靠各级党委外,还要遵循我们党多年来倡导的八个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即深入客观实际;深入群众,即深人人民群众,特别是深入人民群众的主体——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这句毛泽东的名言,我们中间不少人都很熟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引入新闻传播活动,形成了依靠全体人民群众和全党的力量办好新闻事业的思想,即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方针,这一思想和这一方针成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用一句话经典地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思想:“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是每个孩子从家庭走入社会的第一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站.在这个小小世界里,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与老师和同学等家庭外的他人相处,并逐步与之建立师生、朋友等亲密关系.当幼儿被父母送进幼儿园,挥手向父母说再见的那一刹那,他便踏出他社会化的第一步,踩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级台阶上.  相似文献   

18.
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一论断。成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优良传统的概括和总结。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各级党报始终坚持贯彻这一办报方针,在具体的办报实践中突出表现为编辑、记者与基层各级党委、机关厂矿的通讯员队伍相结合,并列成为办报的主体。通讯员是报纸主要的新闻源和撰稿人,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报纸出色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宣传任  相似文献   

19.
俞佳友 《中国记者》2012,(10):47-48
2012年,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广大党员的信任下,我作为浙江省5万多名宣传文化系统人员中的一员,荣幸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职责之神圣.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做一名好记者是我的最高理想,帮助别人是我的最大快乐.我经常问自己,当记者为了什么?我想,就是要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做到执行力、公信力至上.怎样当一名好记者?那就是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倾听群众的呼声,走进百姓的心灵,因为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问我:作为一个职业记者,你感到最欣慰、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民群众的信赖,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我这个老记者虽然已经离开岗位6年多了,还有许多群众来信求助于我,看到读者对我的信赖,我真的好激动!好兴奋! 1995年3月16日,我收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