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消费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都市的真实画面,德莱塞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乡村姑娘嘉莉妹妹如何试图通过奋斗实现留在都市并在这里寻求幸福的历程,嘉莉妹妹最终并没有找到她向往的幸福,反而迷失在对物质无尽的欲望中。  相似文献   

2.
刘娟 《文教资料》2008,(35):25-27
嘉莉妹妹尽管在文坛上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但是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却表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对当今社会女性的人生追求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瑞 《文教资料》2010,(26):26-27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一种希望与信仰。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许多人的“美国梦”击得粉碎,他们对现实逐渐感到失望。这种状况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本文以《嘉莉妹妹》为例,通过嘉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来分析这部作品中反映的“美国梦”的虚无及幻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女性受压迫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意识形态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妇女受压迫的多种根源都离不开私有制,而其中经济因素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明了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嘉莉妹妹》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的几次重大人生抉择的故事,探索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男性统治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给女性所造成的悲剧,揭示出嘉莉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决定的,呼吁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父权制世界观,解放女性,从而体现了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嘉莉是美国作家德莱塞处女作《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在美国文学史中她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从自然主义的理论和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通过分析嘉莉在芝加哥和纽约两个大城市的经历,探析了嘉莉来到大城市后从纯朴的乡下妹堕落成依赖男人贪图享乐的情妇,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男人,成为独立的职业女性的过程,同时探讨了促使她两次蜕变的外部因素与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6.
嘉莉妹妹是20世纪初进入芝加哥的打工妹,她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典型意义。她的人生追求经历了物质、事业、精神三个阶段,或者说包括物质、事业、精神三个层面。传统观点指责她一味追求物质享受,道德堕落,精神空虚,是不公平的。透过她的人生追求,对于认识当下的社会生活,认识当下社会中某些人的生存处境及灵魂秘密,是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7.
《嘉莉妹妹》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天真美貌的乡村少女嘉莉来到大城市寻找机遇,为了追求物质幸福两度私奔,经历种种波折,最终成为纽约剧院当红女演员的故事,通过嘉莉看似成功的生存道路,揭示出美国城市对单纯青年的腐蚀。对这部小说的评述大都着眼于嘉莉自身的成长以及她背后的男性,但是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其实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烘托作用,与女主角嘉莉一起构成了时代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王忠田 《文教资料》2013,(27):11-12
铁凝的短篇小说《孕妇和牛》,通过孕妇伴着孕牛走在宽阔的平原上的所见所思及非凡的描字举动,将她的内心世界烘托得丰富,深刻地传达出孕妇对生命的期冀、对未来的向往、对幸福的思考和理解.在她看来,幸福其实很简单,有希冀、有向往就够了.非凡的描字之举更衬托了她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对文化的欲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幸福的解读.小说具有象征意义,启迪人奋斗进取,提升人生境界,超脱人生,品味幸福.  相似文献   

9.
《嘉莉妹妹》的作者是20世纪美国文坛杰出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小说以欲望为主线,讲述了农村姑娘嘉莉妹妹由一个农村少女一跃成为当红演员的经历,但是在无尽欲望的驱使下嘉莉妹妹始终追寻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幸福"。本文从促成嘉莉妹妹欲望膨胀的根源、嘉莉妹妹个人的原因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嘉莉妹妹的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10.
嘉莉妹妹历经种种选择与奋斗,实现了从下层妇女到名演员的华丽转变,但功成名就的她最终却无法摆脱精神失落的悲剧命运。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来看,嘉莉妹妹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整个社会及其自身精神生态的失衡,即价值观的颠覆、欲望的过度膨胀和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