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长政 《山东教育》2003,(14):26-26
有次听课,一位教师讲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一文,当讲到陈奂生从县城招待所回家途中的“精神陡增”、“精神满足”时,这位教师不禁发挥一下“演员角色”,让学生领会陈奂生“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的感觉。师生哄堂大笑,称赞有加。而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层挖掘人物形象本质后,笔者认为这个陈奂生让人笑不出来。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2.
怎一个“巧”了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下课还有半分钟,我赶紧布置预习:“同学们,明天我们一起学习《陈奂生上城》,请大家在早自修朗读这篇课。”话刚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正待我走出教室门口时,听见教室角落里一位男生非常小声的一句话:“乔老爷上轿,陈奂生上城。”说似乎无意,因为说完后他就走到教室外面去了;听不能无心,我感觉到也许这里面藏着些许教好这篇小说的契机。我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潜意识当中感觉找到了重教《陈奂生上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2004年版)第四册第一单元选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一,这是高晓声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中的一篇。这篇章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处在新溜交替的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陈奂生,我很欣赏中的心理描写,但是在讲课中,我对中“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一句中的“冠冕堂皇”一词产生了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相似文献   

5.
《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  相似文献   

6.
《中文自修》2004,(2):9-12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  相似文献   

7.
高希玲 《阅读与鉴赏》2007,(12):33-36,45
教学《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时,心情是沉重的。  相似文献   

8.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9.
案例展示一上课铃声一落,教师说了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奂生上城》”,就技艺娴熟地打开CAI课件,导入一段影音视频文件(截取于影片《陈奂生上城》中“大闹旅店”一节)。当看到影片中的陈奂生发现自己睡在“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的床上“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时,教室里响起了嬉笑声;当陈奂生惊愕地发现地板能照出人影,小心地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来,“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想坐又最终不敢坐时,教室里响起了更响亮的嬉笑声;当看到陈奂生听到“…  相似文献   

10.
自从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后。语文教学界对“对话”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理论性的探讨。理论终归要落到实践上才能产生力量。怎么去操作呢?最近听了姜梅老师的《陈奂生上城》一课,觉得她在实践这种理论上做出了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兼顾过程的展开和方法的总结,但都站在一边,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着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以旁观者的态度对人物进行理性评价。而我觉得如果能让学生从一篇篇文章的学习中不仅能对人物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对自己的感悟人生和认识社会提供更大的帮助,那么,文章的育人功能就会更加有效地体现出来。教学《陈奂生上城》,我觉得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比较丰富,价值点可由陈奂生联系到…  相似文献   

12.
读《陈奂生上城》,最能感染人的,或许不是巧妙的构思、深沉的笔法,也不是曲折的故事、生动的描写,而是那无矫情、不造作而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陈奂生形象。那么,陈奂生真切可信的原因何在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作者的创作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高晓声,江苏武进县人,生于一九二八年。建国初即开始文学创作,“文革”后重返文坛,出版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等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在“文革”后发表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主要是农民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约可分为两类。一是体现作者对历史的反思的农民形象,如  相似文献   

14.
(一)提升学习效率认知冲突是指人们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1)在物理教学中预设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简单学习、接受物理知识,更在冲突过程中形成怀疑,在认知上、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达到“愤恃”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质疑和批判,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一名受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的高中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其同学及时发现后,我开始了对他的心理辅导,感觉收效不大。无奈之下,一日课前30分钟决定临时取消《陈奂生上城》一文的授课,改上《善待生命》,但,一堂课能不能挽救一个学生的生命?我希望,但持疑。(袁卫星语)  相似文献   

16.
王玉芳 《学语文》2002,(6):22-22
《药》是篇传统课文。为了上出新意,我力求做到深挖教材,剖析学生心态,做到“点其兴奋点,巧设疑惑处”。心理学以为,当受到外在刺激而引起某些需要、动机、思想认识、情感、意向的心理冲突并成为兴奋点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强,思维活动也处于  相似文献   

17.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七篇小说,是以同一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命运组成的。它们在广阔的农村生活背景上,通过对陈奂生的性格与心灵的刻画,记录下了我国新农村社会前进的脚步和农民灵魂的演进。高晓声的小说是在"替农民说话",是在"艺术地探求农民的命运,是  相似文献   

18.
拙作《《陈奂生上城》的语言太别扭》在《语文新圃》首发后被《中学语文教与学》"复印",引来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余一鸣先生《文学教育硬伤之思考--由文学教育的一处硬伤触发的思考》(以下简称"余文")的批评.我认为,如果由此而展开深入的讨论,对进一步认清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问题,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19.
师: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的一切牵动着我的心。风调雨顺,我就会为农民高兴;旱涝灾害,我又为农民捏一把汗。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时,我看到扛着大包小包的民工像鸵鸟一般地行走在大街上,看到他们与这个城市是如此的不协调,我就忍不住为他们的卑微、为他们的坚强而感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之一《陈奂生上城》,仍然运用“解文—论世—知人—察己”的阅读模式,一起来解读文本,解读农民,审视我们自己。(幻灯:阅读模式:解文—论世—知人—察己解读文本—了解背景—解读作者—审视自我)师:“解文”,就是解开文本的篇章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