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在笔先”最初是对书画理论的见解,后代文论家把这一见解推而广之,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命题、且倍受后人推崇。本文把“意在笔先”同一些质疑的观点“意随笔生”、“情在笔先”进行了辨证的比较。从而说明“意在笔先”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2.
写文章,写作主体(即作者)在动笔之前要先立好主题,古人叫“意在笔先”.这在当前通行的写作教材中似乎成了一种定论.例如: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协作、宋伯石主编的《写作概论》第十一页写道:“只有主题初步明确之后,才能动笔写文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王凯符、吴继路主编的《写作》第十六页写道:“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先立意,后动笔,在动笔之前把主题想好.”接着强调这“是写文章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辽宁大学的《写作概论》第十五页也是这样说:“先立主题后动笔,是写作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欢渡”还是“欢度”语病错字门诊守饮”,后面“太守谓谁”照应前面“太守自谓”。只有前后伏应,首尾顾盼,文章才能天衣无缝,细密谨严。二、意境美一是山水相应之美。文章之中山泉林亭,一应俱全,相与映带,增光添彩。有青山,则流泉不孤;有流泉,则青山不寂;有佳...  相似文献   

4.
赏溪正当时     
<正>提到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大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当之无愧。在柳宗元出生的前一年(772),另一位山水游记大家——元结去世。元结,被誉为“铁骨诗人”。他为官时,抗击叛军,休整山河,为民谋福;作诗写文,其诗受到“诗圣”杜甫的欣赏,其文启发了柳宗元的山水派风骨。  相似文献   

5.
指谓(deno + a + ion) 自古是哲学和语言学领域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重点论述“三级指谓” (即影屏指谓) 的语义特征及其交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取向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积极的取向,包括(1)教师对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利于学生发展的忠实取向;(2)教师对不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调适或创生取向。二是消极的取向,包括(1)教师对不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忠实取向;(2)教师对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调适或创生取向。我们认为,只有引入“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标准,才能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课程实…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法学界在句型划分上,目的不明确,名目繁杂,不易掌握。本文认为应从“简缩性”、“述谓性”、“完整性”、“语法(规律)性”、“简洁性”等五项原则着手,才能体现句法的抽象性与概括性。  相似文献   

8.
<正> 陈廷焯(1853—1892年)的《白雨斋词话》集常州词论之大成,其核心在于提出词艺风格的“沉郁”说,强调词的“浑涵”之境,反对“一直说去,不留余地”,认为“作词贵于悲郁中见忠厚”。为达到那种“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效果,陈廷焯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先秦汉语的“人谓子产不仁”这种“谓”字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双宾句。这是因为“谓”字后的“子产”和“不仁”两部分都可以提到前面作话题主语。“谓”字句是一种评论性的句子“,子产”是评论对象“,不仁”是评论内容。  相似文献   

10.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12.
唐代王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表现出对“意”的重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一位画家对意境再现的体验的评价。因为这意境是画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对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所以画家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意境是意象的结晶品,情与景会,意与象通,浑然一体,难解难分。意境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中有些句式成分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不同的。 (一)倒装句:倒装句的句子成分,可以一字不异的还原,如需增减词语才能还原,或者根本不能还原的,那就不是倒装句。 1.主谓倒装句,一般可分五种句式: (1)陈述句式。在陈述句中,为突出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陈述的重点。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谓)(主) “汝之不惠”是主语,“甚”是谓语,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疑问句式。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  相似文献   

14.
山水小品文阅读的难点是"以小见大"。山水小品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然山水走向文人山水和社会山水,采用“以人观物”“以物观人”“人物互观”等方式,破译山水物象的形相密码、情意密码和入世密码,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小品文中的乾坤,读懂作者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5.
古人在谈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位现代作家也曾说过:“从唐诗学做人,从宋词学作诗”。从这些言辞中不难看出,古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是多么重要。要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漫游祖国文学宝库,接触更多的古典文,反复诵读,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我们曾经笑话古人“死读书”,现在又看着自己的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窘态而茫然,这不正是因为学生读“破”的书卷太少的缘故吗?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很多内容健康、语言浅显的古诗,都适合学生学习、阅读和背诵。  相似文献   

16.
《关雎》“寤寐思服”之下,《传》云:“服思之也。”四字当连读,共训“思服”。作诗时为了能更好地押韵,“思服”乃“服思”之倒,“服”当通“復”。“思服”非同义并列连,乃前正后偏之结构。“思服”,“反复思念之”之谓也。  相似文献   

17.
眉州文豪苏东坡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了文学创作要解决“了然于心”和“了然于手”两个问题 ,这就是作文的构思与表达两个环节。学生在写作文时 ,常觉得无话可说 ,无处下手。其根源在于缺少构思环节 ,或者说构思不全面深入。刘勰称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足见其重要。构思就是常说的“打腹稿” ,是写作者在动笔前预先进行的一番研究和设计活动 ,其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生产”。王维论画时说 :“凡画山水 ,意在笔先” ,在下笔前的“意”就是指构思过程。在构思谋篇时 ,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确立一个主题。当我们得到题目…  相似文献   

18.
郑瑄 《教学月刊》2014,(2):47-51
唐代王维曾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课堂教学亦然!“黄金分割”究其本质,即为有别于线段中点分割的又一种线段分割.线段的中点分割是学生进入中学后不久就已经认识,并从本质属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那么黄金分割又有何独特的、别致的、神奇的“景观”呢?研究的方式、方法与中点分割又有何借鉴之处呢?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中有下列两个句子;(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未之谓也。(《梁惠王下》)(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告子下》)我们认为这两句中谓语的句法格式“谓……之谓”是一种杂揉句式,是“谓……”与“……之谓”两种句法格式的杂揉。例(1)应当是下列两个句子的杂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例(2)应该是下列两句的杂揉:  相似文献   

20.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情是主体内心的感情,景是外在于人心的客体,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互动、交融,方能达到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