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2.
学校经常组织一些讲故事、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并且都有时间限制。恰好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Flash动画制作的技巧”。笔者在“信息技术”课上,讲授了一节“制作倒计时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随镇视导组在某校听课。课上,笔者发现五年级一学生课文中“洛杉矶”上注有“落山鸡”字样,甚是奇怪!课间一问,方知这位学生“洛杉矶”的汉语拼音不会写,就用“落山鸡”代替一下,我哑然了……  相似文献   

4.
“孩子,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这是父母经常嘱咐孩子的一句话.作为老师,也一再强调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然而,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何为认真听讲,以及怎样认真听讲.他们没有养成“听”的习惯,也没有掌握方法,不会“听课”.因此教给学生“听”课的技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之类的表述,经常见之于各种教材和试卷的题干上。至于“下面”、“下列”两者之间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又怎样区别使用,许多人则不甚了了,以致乱用一通。例如:  相似文献   

6.
在听语文课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议:“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类似的话语大家因为听多了,不会觉得什么,也不愿进一步去思考,结果也就只能停留在这样的直觉层面上了。  相似文献   

7.
许多教师外出听了许多课,但自己的课涛声依旧。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逐渐不派教师外出听课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听了许多课为何还是不会上课?这是因为不会“学课”。那如何“学课”呢?
  许多教师外出听了许多课,但自己的课涛声依旧。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逐渐不派教师外出听课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听了许多课为何还是不会上课?这是因为不会“学课”。那如何“学课”呢?  相似文献   

8.
所谓“三课”指的是“备课、说课、评课”,乡村中小学教师只有把握好“三课”才能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现就乡村中小学教师如何把握好“课”,提一些个人见解供教师们探讨。 一是把握好“备课”也许教师都会说,当教师还有不会备课的吗?但在实际中有的教师备课不够完整、科学。有的三言两语;有  相似文献   

9.
彭玉才 《时代教育》2007,(6Z):101-101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这个课堂教学结构,就等于没有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感叹:“复习课最难上。”这是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复习课没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我认为设计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读书》杂志 1 999年第五期上 ,金克木先生在《两大帝国的统一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于是道有了三种。一是孔子的……偏于肯定现世。一是老子的……对现世兼有肯定和否定。一是释迦的 ,说是要修行达到寂灭 ,不生也不死 ,但在达到以前还要救人救世 ,所以没有完全脱离世道 ,言语上否定 ,行为上肯定。”这里的“释迦”从上下文看应该是指释迦牟尼 ,不会是释迦部族等。联系文中对释迦之道的几句说明 ,似乎“释迦”一词换作“佛教”较为适当。泛泛而言 ,经常可以将儒、释、道三者并称 ,以释指代佛教。但具体就《两》一文而言 ,佛教与释…  相似文献   

12.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彻底、科学、革命的学说 ,但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做到说服人 ,不能“掌握”学生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理论课的教学说到底就是要“讲理”、“讲好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创新就要在“讲理”上下功夫。一、“讲理”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存在着“权威”与“维权”的矛盾任何真正的理论都不是枯燥的条文、空洞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原理具有权威性 ,在现代“不可超越” ,“并不是大本…  相似文献   

13.
课改进行这么多年了,我觉得教师并非真的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想课”,也就是对上什么课、给谁上课、怎样上课以及谁在上课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从而造成实际上课的迷惑。因此,教师想要上好课,就要学会“想课”。  相似文献   

14.
田志艳 《成才之路》2014,(36):54-54
如今,很多同学面对数学不知怎样去学习,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下面,我就谈谈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建议。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错误认知(1)学习不主动。有些学生上了高中,与初中一样,还是较强地依赖教师学习,自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不会自己思维,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一步算一步等待教师安排;课前不预习,课上忙于做笔记,不会“门道”等。  相似文献   

15.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有了重读写、轻听说的固习。作为一项新的训练内容,口语交际课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它被看作是依附在“基础训练”中的一个内容,没有明确的评价要求,走走形式而已。在实际教学中,口语交际课存在训练形式单一、训练面狭窄、费时低效等问题。多数学生不愿说话,不会说话,课堂气氛沉闷。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树立信心首先,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淡化对学生不足的指正,尽可能发现学生长足…  相似文献   

16.
经常看到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做一些“定格的事”:看到孩子成绩太差,就干脆不让上学;看到孩子不服管教,就任由其发展……也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着屡教不改的学生说一些“定格的话”:你是“出窑的砖——定型了”,再费力教育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你就是出苦力的“料”,再学习也不会改变;你没有什么希望啦,扫大街都不够格……可是,许多事实证明类似的育人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育人的键盘没有设置“定格键”。每个人身上没有永远被定格的“缺陷”和“天分”,因为在不同的“人生网络”里或者生活“频道”上,原本看来是“缺陷”或者是…  相似文献   

17.
浅谈"导入技巧"在哲学课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哲学课,人们总是与“玄奥莫测、高深难懂、枯燥乏味”等字眼相联系,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事实证明,能否在讲授新课伊始,就使学生产生兴趣,往往决定这一课教学是否成功。我们可以采取形式多样、新颖的导入方式,使哲学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哲学课就不会再像“天书”那样玄奥莫测,学生也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18.
一、情感教育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催化剂当我们接任一个班级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么多的学生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其次,作为班主任要舍得对每一个同学进行情感投入.寄予合理的期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足够的温暖.用真诚的爱心关心呵护学生。这样就自然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在我所教的班有一位有口吃毛病的学生.课上课下沉默寡言.课下也很少与同学们交流。课堂上明知他会回答的问题他也不愿意回答,针对他这种自卑心理.我和他促膝长谈.鼓励他要有信心有勇气克服这个缺点。同时.在斑会上作了一个调查:你是否会嘲笑有缺陷的同学?89%的学生回答:“不会”,11%的学生在“不会”之后还附加了说明:“也许我会笑.但那一定是无  相似文献   

19.
经常看到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做一些“定格的事”:看到孩子成绩太差,就干脆不让孩子上学;看到孩子不服管教,就任其发展……也经常听到一些气急败坏的教师对着屡教不改的学生说一些“定格的话”:你是“出窑的砖——定型了”,再费力教育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你就是出苦力的“料”,再学习也不会改变;你没有什么希望啦,扫大街都不够格……可是,许多事实证明类似的育人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育人的键盘上没有设置“定格键”。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课堂上,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翻阅字典,发现字典上对“问题”的解释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可见,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困难,没有任何困难、对学生没有任何挑战、不会产生矛盾的“问题”绝对不是好问题!前不久,笔者执教“可能性”一课,便经历了一次“孕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