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及时了解受众"五一"长假报道新闻信息需求,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于4月13日至17日进行了受众需求调查.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16,(4):59
1月11日,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了《媒体与公众关系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目前在受众群上,传统媒体仍略胜一筹,但新媒体正在"迎头赶上",尤其是社交新媒体使用频率极高。在对新闻信息的获取上,新媒体因"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民众偏好更高;但在重大新闻及突发事故报道上,民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高于新媒体40个百分点之多。受众数量:传统媒体仍胜一筹本调查内容包括民众对媒体使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2014,(1):20
2013年1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互联网治理与国家安全"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布"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时下中国民众接触媒体频率的排序依次为: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和杂志,其中电视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最高。受访者眼中国内媒体的可信度高于海外媒体,排序依次为中央媒体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崛起,多种文化与价值观融入,多元利益产生,推动公民社会成长,报纸的传播对象已经不是仅能倾听的受众,而是具有主观选择性和参与积极性的新型受众。本调查2012年7月1日至30日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四个城市,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受众接触“全国两会”新闻的媒体接受习惯与动机以及媒体报道对受众的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调查结论、提出建议,服务两会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调查表明,就新闻编辑环境而言,目前监管最严格的新闻类别为时事、政治新闻。大多数网站制定有较为规范的新闻编发程序,能够比较严格的执行。网民跟帖和评论的编发,一般由编辑把关。敏感、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大部分网站会以正面报道为职责。在网络新闻制作过程中,大多数网络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考量的是"受众需求",网络新闻工作岗位的合理设置,基本保证了满足受众需求和实现媒体正确导向之间的平衡;就受众及其规范而言,网络新闻工作者认为受众对于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在"一般"的层级。受众对"娱乐、体育新闻"的相信程度最低,其次是"时事、政治新闻"。网站对于受众的言论与意见发布采取负责任的把关态度。网络受众比较不理性。受众的反馈对编辑风格的影响在不同的网站程度各异;就网络新闻业务现状而言,娱乐、体育新闻发展最为成熟,时事、政治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最强,娱乐、体育新闻编辑自由度最高。目前网络向受众提供的新闻内容大同小异,同质性强,传统媒体给网站提供的新闻质量"一般"。  相似文献   

6.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近年来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的指导方针之一。在今年新华社工作会议上,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代表新华社党组正式提出,要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就国内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落实新华社党组的要求,近年来,新华社在两会报道、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报道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受众需求调查和媒体用户调查。2007年1月29日至2月9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两会的关注点与信息需求,为两会报道更好地把握需求、服务百姓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广州市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农民工这一群体是手机互联网的现实受众。针对手机互联网在对农民工传播时存在的低满意度、低信任度问题,笔者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手机互联网这一媒体要积极寻求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强强联合,创新内容;要进行市场调查,针对农民工所切实需要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传播;手机互联网要认识到这一受众群体,完善技术和服务,努力实现"双赢",既满足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又挖掘手机互联网的受众空间,实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0.
李薇 《新闻爱好者》2011,(15):12-13
通过对蒙牛与伊利、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受众参与行为的解析,发现网络媒体的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消解了受众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受众参与方式多样性,消解了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利;受众参与的实时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受众参与的"零门槛"属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解读信息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视听符号作为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众生活的形象记录与真实展现,给予外国受众一种远程的"体验感",并对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产生正面积极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两类外国受众的调查,发现"体验式传播"能有效获取外国受众注意力与好感度。由此本文提出通过整合体验式信息的内容编码与传播渠道,增强西安城市对外传播影响力,以期让西安在"走出去"(信息传递出去)的同时,更好地"走进去"(走进受众心里,切实产生正面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朱琪 《新闻记者》2008,(10):49-52
每年的"两会"都是一场新闻大战,尤其在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新时代,各大媒体无不竭尽全力,力争吸引受众的眼球.2008年3月5日,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对上海19个区县31l户家庭的电话调查显示,上海市民了解"两会"资讯的首要途径是电视(65.22%),其后依次是网络(14.13%)、报纸(13.04%)和广播(4.35%).  相似文献   

13.
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对于确定对外传播策略、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等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真正的对外传播起步较晚,也由于传播环境、传播对象的特殊性(受众与媒介主体物理距离远,传统方式的调查难以开展;受众构成的多元化;受众获得信息的多元化等),当前我国对外传播鲜有大规模的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的调查。由于难以切实衡量对外传播的效果,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对外传播才是有效的或者说有益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对外传播实务工作者。特别是当遇到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4.
王卉 《新闻窗》2009,(4):24-25
受众调查永远是媒体需要的。尤其对于面向市场、依靠读者来获得生存权与话语权的都市类报媒来说,受众拥有报纸命运的“票决权”。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纳者,而是话语平等的信息的提供者,甚至是决定者。分析媒体受众调查的形式,大约有三:一是高校的舆论调查机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二是社会专业调查机构,比如零点调查公司;三是传媒调查,这一类调查以前多在规模较小的层面开展,某些媒体也因此派生出依托媒体产生的专业机构,如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已经成为中国最权威的电视收视率数据提供商。  相似文献   

15.
五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我国首届新闻受众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开展受众调查的经验,并就学术问题开展了讨论,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受众研究提出了设想。自一九八二年起,北京、江苏等新闻学会相继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受众在总人口中的分布和构成,报纸、广播、电视对城乡居民的影响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用定量和定性将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进新闻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果,特别是北京受众调查的结果公布后,国内外反响颇大。  相似文献   

16.
陆晔  薛丽 《新闻记者》2013,(1):40-43
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①:2010年全国受众每星期收看电视的平均天数为6.29天。其中83.3%的受众每周7天收看电视。在电视观众当中,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3.2小时。同时,全国受众平均每星期上网的天数为1.48天,其中17%的人每周7天都会使用互联网。尽管网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2):43-46
对港剧做受众心理解读具有重要的文化样本意义。回归前后,受众接受心理特征出现了分野,从之前的"格式塔心理特质"向如今"更主动解码"转变,受众心理倾向性调查能够证明这一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8.
<正>像企业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一样,媒体需要进行"用户关系管理"。这种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这里所说的"用户"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所说的"受众"。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地出现,信息传播手段和受众行为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受众"这个说法也逐渐地被"用户"取代。媒体的"用户关系管理"是指在从各种来源中得到用户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用户信息,并把分析结果用于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针对性地信息发布,以及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通过具体分析"嫣然天使基金"微信公众账号,来展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公益组织之间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数字鸿沟现象。主要表现在受众接触信息、受众参与度、受众捐赠情况这三个方面。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比较公益传播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