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似与互构》是高万同先生的著作,他在书中多次谈及"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研读相关内容,我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下笔如有神"非"读书破万卷"之必然结果"阅读万能论"认为:只要多阅读,就一定能写好作文。然而,读了不少书依然不会写文章的大有人在。怎样摆脱这样的困境呢?1.摒弃"再现性阅读",坚守"表现性阅读"。《相似与互构》指出:"现代阅读观摒弃被动的‘再现性阅读’,主张积极的‘表现性阅读’。"不少学生好读书,但不求理解,只关注情节、内容,这是"再现性阅读"。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你们尝试过用耳朵来阅读吗?没有吧,告诉你,耳朵阅读是另一种读书方式。莫言先生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多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自信,也是倚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读了莫言先生的话,你们明白了吗?原来,阅读不仅包括视觉的,还可以是听觉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这样的形式。那么,究竟怎样…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经历吴炜旻(以下简称"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您分别读了哪些类型的书?又是如何读的?和我们平时理解的"读书"有什么内涵或者形式上的不同?为什么很多教师抱怨书读了都记不住而您似乎没有这方面的困惑?陈日亮(以下简称"陈"):小学时无书可读,从不记得老师有过读书方面的指导,也不知道读书有多么重要。中学开始读些童话故事,更多的是反复读《水浒》和《说岳全传》,全然是凭兴趣,除了教语文  相似文献   

5.
阎永锋 《同学少年》2009,(11):20-23
[文题和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你是怎样"读书"的?是怎样理解"读书"的?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哪些值得回忆的故事?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邢佑松 《成才之路》2012,(16):35-35
正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细读法、速读法、跳读法、比较阅读法等,这些阅读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也各有各的好处。在这些方法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是比较阅读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由此可见,比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  相似文献   

7.
钱梦龙先生早就提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素养就不再是一个遥远而蒙咙的目标了”。又说“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语文教育的‘减负’就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课文,自然对文意会有透彻的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书。读书的方法有多种:默读、听读、诵读、品读……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就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到底选哪一种读书方法好呢?这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定。裁缝需要量体裁衣,教师也要因材施教。下面,我就来谈谈不同的读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不同效果。一、默读默读的速度比较快,适合篇幅较长的文章:小说、人物传记、说明文……默读的时候,学生直接与文中人  相似文献   

9.
何谓文思?有人说"文思是难以理解的概念,谁说得清?"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还是不讲‘难以理解的东西’。"文思是不是难以理解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说"文思就是‘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所以,文章的见解就是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谈到《项链》的主题,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个说"我不同意莫泊桑的人生‘虚幻说’,虽说世事难料,但如果玛蒂尔德少那么一点虚荣,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一个说"什么下场?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却找回了自我,这是命运的成全啊";另一个说"如果命运这么成全你,你愿意吗?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项链’是刺破小人物的命运的利剑啊"。  相似文献   

11.
话题背景:"作为大学教师,我非常关心今天的青年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了一些什么书。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新一代青年当中仍有很多读书人;忧的是,许多年轻人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多,一些人的读书方式更多地停留在‘浅阅读’。"这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读书现状的感想。与秦教授的感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的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学家也曾对阅读的价值给予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具有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3.
上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那一课,我让学生背诵最后一段:"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问:"这句话里的‘长处’怎么理解?"王良镜说:"就是一个人的优点。"黄兴镇说:"和它意思相反的是‘短处’!"  相似文献   

14.
<正>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也就是说,学生与文本深情对话后,在对文本关键语言进行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把自己获取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阅读教学,‘读’占鳌头。"叶老还说:"阅读教学总是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紧扣文本内容,以“见微知著,‘悦’读经典”读书分享会为情境任务,设计了“走近经典,整体介绍”“细读文本,见微知著”“延伸拓展,‘悦’读经典”“集结成册,传播经典”四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于"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呢?除了方法的指导外,对于学生朗读的即时评价也是一项很有  相似文献   

17.
蔡清艳 《考试周刊》2013,(34):41-41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上缺少生活经验,导致阅读量少,阅读主动性不强。那么,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地阅读课外书呢?下面我结合自  相似文献   

18.
以文艺学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指出研究生读书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阐述了研究生阅读经典的基本原则:有兴趣、有目的地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读;理论经典与文学经典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解说文学作品,不能抓取个别字词以致曲解词句,也不能孤立地解释词句以致歪曲作品的原意;而要以自己的体验去迎受作品的主旨。陶渊明读书,也看重"会意","每有会意",他会愉快地沉浸其中,甚至"欣然忘食"。他们都是说"读"作品要注重整体感悟。关于"写",鲁迅说过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时间长了,"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鲁迅未必完全赞成他的先生这种教作文的办法,但他显然认同,要写好作文,主要靠反复的、综合性的练和悟。  相似文献   

20.
读书时间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读书,这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然而,什么样的书,在什么样的时间读最合适,似乎还有规律可循。 明代散文家张潮,对于读书时间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他的意思是说,经典著作最好在冬日里阅读,神志易于专注;历史书籍适合在夏季阅读,因为白天较长,阅读时间可以长久;思想类著作,秋天阅读最好,会别有一番情趣;而在生机盎然的春天,阅读文学作品,心胸会特别畅快。 可能是受了张潮的启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看法又有些变化:“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百鸟齐鸣,自然最合适读那‘百家争鸣’的子书。夏日炎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